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兩點之間直線比弧線速距離更短,先刺中對方是獲勝的關鍵,因此才出現了後世著名的騎士團,使用的是蘋果樹杆製成的騎槍,這種騎槍說白了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武器。
蓋因蘋果樹木製很脆,騎槍在擊中了對方之後槍桿就會斷裂,衝擊的巨大能量全部隨著槍桿的斷裂而宣洩,能夠保護騎士的手臂不會因為反彈力而斷成幾截,這也讓當時歐洲的騎兵戰鬥力提升很大。
而中華歷史在隋朝時期就注意到了這種反彈對騎兵的傷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騎兵使用長兵器肯定比使用短兵器有優勢,但是怎麼解決反彈力呢?這就出現了騎槊,標準的隋朝時候的騎槊是兩米八到三米之間,槊鋒無需贅述,槊杆則是大有講究,中華的祖先非常有創意,用最堅韌的樹木棘木來製作槊杆,棘木和白蠟木的木製差不多,都是柔中帶剛,但還不是蘋果木那種脆性木製,是剛性強過柔性的木製。
用桐油浸兩至三年之後,棘木製成的槊杆取出之後做成騎槊,剛柔相濟,就成為了合格的騎兵武器了,騎槊的出現最早是在漢末,張飛的丈八蛇矛可以說也是騎槊的一種,所以說張飛的丈八蛇矛是鐵桿的那是沒有看過,騎槊真正的大行其道成為騎兵的主力武器的年代是在隋朝,那時大隋騎兵可以說是騎兵的最強典範,騎槊的大面積使用使隋騎成為戰場任何敵人的噩夢。
但是騎槊也有缺點,就是製作時間太長,成本太高,隨著鼎盛時期的隋朝滅亡,在大唐騎槊就不是全部騎兵能夠配置的了,騎兵的騎槍變成了各種木製,還有使用鐵桿的,能夠使用正式騎槊的騎兵基本都是小有身家,李佐國為大周騎兵做出的貢獻就再於騎槊普及和角弩的配置,這使周軍騎兵的戰鬥力提升的不是一星半點。
疏勒的軍作局長年有一片佔地面積龐大的地點,專門製作騎槊的槊杆,採用的是絞合技術,也就是李佐國霸王拐突槍一樣的槊杆製作方法,採用煮油的方式提高槊杆的製作速度,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大大提高槊杆的製作速度,以往需要三年時間浸才能合格的槊杆,現在只需要四個月就能夠有一樣的效率,但加熱桐油需要的燃料驚人,直到疏勒大量的出產燃煤,才真正使周軍騎兵的騎槊成為了正規普及的武器,這也使周軍騎兵重現了大隋騎兵的風采。
周軍騎兵的心智經過磨練,李佐國刻意培養的軍人榮譽感產生的巨大的作用,加這騎戰的利器騎槊和精良的鎧甲,使大食騎兵和周軍騎兵的戰力差距根本不能用決死的意志來決定。
韓元忠的騎部和大食騎兵再次猛烈的衝撞在一起,騎槊巨大的威力再次展現,只有少部分騎戰經驗不足的周軍以為用錯力道而使自己手臂受傷,其餘的騎兵基本都是收穫巨大,這一次對沖令大食人損失更大,起碼一千多騎兵傷亡,戰馬帶著悲嘶倒地,三角形扁平的騎槊像是完美的切割器,只要刺中任何部位,就是一個巨大的血洞,邊緣鋒銳無比的騎槊只要輕輕一拉,就能夠在戳出的血洞輕鬆的豁開一道巨大的血口,靠著刺擊的巨大力量,在人體的殺傷簡直恐怖。
被刺中的大食騎兵除非是手臂被刺中,不然性命就不保,騎槊貫穿人體之後,騎兵手臂向內一夾,邊緣會自然割開一道口子,令騎槊脫離對方身體,這樣除非是卡在骨頭中,大部分的騎槊都能夠再次使用,不會成為一次性使用的物品。
大食騎兵有著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能夠讓人捨生忘死,但看著自己的戰在對方的騎槊戳刺之下傷亡慘重,心裡還是會有動搖,刺中腹部,頓時攪出一個大洞,輕鬆的一拉,就在身體兩側脫出人體,留下慘叫的騎兵和漫天飛舞的內臟鮮血,這種場景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承受的,哪怕是老兵也不行,大食人的心裡已經被敲開了一個口子。
這次的對沖大食騎兵就沒有剛才和段珩騎兵對戰時的乾脆了,不少騎兵不由自主的帶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