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甘露定計 (第2/5頁)
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體制和大隋王朝毫無二致,另外高句麗人作戰勇猛彪悍、善於騎射,其實力不同小覷。”
“單論及軍隊戰鬥力、武器裝備、作戰意志等方面,我大隋將士實際上佔有絕對的上風,但是高句麗佔有山川之險,地形、氣候比草原惡劣無數倍。開皇十八年我讓諒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水陸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然而諒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時恰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由此帶來的是疫病肆虐全軍。而擔任補給任務的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他們自萊州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隻多沉沒,後勤物資全部葬送海底,所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最後我軍將士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之後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向我大隋稱臣,令我大隋多少有了點顏面。”
楊堅苦笑一聲,目光看向楊集,鄭重的說道:“不過雙方都知道這虛假的‘君臣關係’,不過是為下一次大戰蓄勢罷了。所以這一戰遲早還是要打的。而高句麗之戰乃我大隋王朝前所未有的恥辱,他日定要將高句麗殲滅、築京觀,以慰二十多萬英靈。”
異族人在楊堅心中的地位也就那樣,就算是全死了,他也只會拍手稱快,而不是以婦人之仁的方式去唏噓、感嘆。畢竟這是種族之間的鬥爭,沒有絲毫手下留情之說。
“我明白的。”楊集忽然想起了一事,笑著說道:“大伯這番話,若是被王通聽到,恐怕又要嘰裡咕嚕一大通了。”
王通乃是當世罕見的經學家,雖然只有二十歲,卻已名冠士林,尤其是他的父親王隆,曾在開皇初年,奏過《興衰要論》,得到過楊堅稱道。
而王通前不久向楊堅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張“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於指掌”,深得楊堅讚賞。
只是王通堅決的認為人性本善,天然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德”。只要透過教育才能幫助人們養成完全的人格,就能達到“樂天知命,窮理盡性”的境界,最終成為“君子”“聖賢”。
他這番空泛的理論,素來重視實幹之才的楊堅就不愛聽了。
楊堅當這麼多年的皇帝,懲辦的貪官汙吏多不勝數,最高記錄是把冀州幾百名貪官汙吏、不稱職官員、不作為官員罷免乾淨,使州縣肅然。他對吏治的大力整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可以說,大隋能有今天的隆盛,依法治國實為要因。
而王通一個毛頭小子連個縣吏都沒有當過,連大隋是如何富足、百姓是如何安康的根本原因都不知道,卻大談人性本善、大興德治,這不是與大隋既定國策相悖麼?
但是楊堅又十分看重這小子,希望他的思想之中多些實幹,少些浮誇扯談,於是便任命他為益州司戶書佐,希望他多接觸一下底層老百姓,以便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張,然而這小子心高氣傲,都沒有上任就辭官了。
楊堅作為一個皇帝,手中有的是人才,怎麼可能把這麼恃才傲物、不切實際的小子放在心上?若非楊集提起,他都忘了這號人物。
此時聽到楊集提起王通,便搖頭失笑:“王通是太原王氏的子弟,由於有天才、神童之名,一直受到家族重視,自小就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錦衣玉食之中,豈知世態之艱難?若是生活在亂世之中,或是餓上幾天,就不會鼓吹人性本善那一套了。你要記住,當你準備重用一個人時,不能看他說什麼、也不能看他有多大的名氣,而是要看他做過什麼,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而不是誇誇其談之輩,若是你實在想用這種人,最好把他扔到艱苦的地方磨礪一番。”
“多謝大伯教誨。”楊集笑了起來,他心中對楊堅這番用人之道是十分贊同的。
當他仔細想想,卻發現目前的大隋王朝中樞,沒有幾個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