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狼天狼天天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紅薯產量高,但特吃土地的肥力,土豆相對而言弱一點,但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還是,無論是紅薯還是土豆都是屬於不能多吃,短時間應急用來充飢是沒有任何問題,但長時間,還是建議這個雜交水稻,對身體也好,反正產量都擺在這裡。”
15.3石一畝的雜交水稻,產量上來了,對大明而言,都能做到讓百姓再無饑荒,但口感味道和養人,都是紅薯和土豆遠遠不如的。
“還有其他的作物,比如這個玉米,這也是特殊品種,畝產量達到了1042公斤,都快趕得上雜交水稻了,但它如同這紅薯土豆一樣,都是作為副食,用來調節口味的。”
“如果覺得北方人吃不習慣水稻大米的話,還有這個,小麥,經過後世改良的品種,畝產量能夠達到900公斤。”
“商店裡面所有的公斤單位,都是後世的,你們自己可以按照我剛剛跟你們說的度量單位區別,自己去換算一下,無論是那個,這些作物,都是可以讓你們大明永遠不會再有人餓肚子。”
作物種子這一塊,蘇杭對老朱聊的比較細,比較多了一些。
倒不是因為老朱的緣故。
而是為大明百姓。
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前期還好,到了明朝中期,小冰河來臨,各種天災,各種減產,再加上明朝本身的作物產量又偏低,這一來一去的,連綿不斷的荒年,百姓哪裡還有吃的。
這沒了吃的,基本的生存都是個問題了。
誰還在乎你這個王朝姓誰叫什麼?
這不,中後期各種農民起義不斷,尤其是末期的時候,一句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無數百姓跟著一起蜂擁,誰能擋得住啊。
說是說,明亡於農民起義。
實際上,大明亡於氣候。
或者更近一步,不僅僅是大明。
幾乎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滅亡,都跟氣候變化脫不了關係。
什麼土地兼併等等,這都是後來的因果。
因為氣候變化,導致的人為了生活不得不產生各種變化,然後導致了更多更惡劣的後果。
其實,大明朝是有希望度過這個難關的。
真的。
機會就那麼小。
可惜大明朝沒有抓住。
一個是土豆,在萬曆的時候,土豆就開始傳入大明朝,可惜沒有被重視,沒有擴大產量,不然,這餓肚子的人就會減少很多。
還有一個機會就是,紅薯。
紅薯之父陳振龍。
還是萬曆的時候,陳振龍冒著巨大的危險,從當時被西班牙殖民控制的呂宋島偷偷的將禁運的紅薯藤藏在船底下帶來了大明。
也就是這根紅薯藤,在未來解救了大量的饑荒。
只可惜啊,推廣程度還不夠。
大明重視的還不夠多。
否則紅薯全國推廣,以紅薯的瘋狂產量,等到天啟和崇禎的時候,不也至於爆發期那麼大的農民起義。
華夏的老百姓都是可愛的。
只要有一口吃的,吃飽了,誰會沒事幹跟你作對。
也是最好哄的,給口吃的,就行了。
結果,沒有。
到處是餓死的人。
如果當時,大明將土豆和紅薯都大力推廣,哪怕是小冰河各種天災減產,起碼老百姓口裡還有口吃的,起碼還能讓大明多喘息個百年。
甚至別說百年了,哪怕是五十年都可以了。
因為小冰河馬上就過去了。
什麼康乾盛世,那都是因為小冰期過去以後,大地復甦,天地變暖了,只要當時的皇帝不是特別蠢特別壞,就就就即便是如此,是個暴君,在大勢所趨之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