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布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加上各種儲存裝置丶內部交換機丶網路佈線跟一套冷卻系統。這大概就是科研都是靠錢堆起來的原因了。
這些東西的確挺貴。
這也是喬喻壓根沒打算提供算力支援的原因。一般能用得起他這個平臺的實驗室或者工程團隊,基本上都不缺算力,缺的只是能幫到他們的計算平臺。
硬體佈置得差不多了,他就得除錯軟體了。
陳卓陽跟張曉都沒時間,老薛也忙於廣義模態公理體系的升級沒空幫他做前期的除錯,喬喻也只能拉著喬曦一起,幫他一起做除錯。
>/>
這又不得不說計算所那邊的幫助了,那邊是真有海量的脫敏資料用來幫助喬喻做訓練。
託上次去計算所做講座的福,喬喻在那邊認識了幾個挺不錯的助理研究員。
既然已經把資料提供了,自然也不介意順便幫他做一些處理。反正對面也習慣了做這些基礎性工作,而且跟著喬喻做事,還能學到些東西。
比如未來的細雨計算平臺的調參方法。
不能小看這項技術。畢竟調參也是個技術活,模組化設計的基礎正是對不同任務引數需求的精確理解和適配。
比如最佳化反應動力學的主模型引數,也可以為最佳化天體軌道模型提供服務,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動態調整。
當然,前期平臺的能力肯定不如他帶人跟著資料那麼出眾,但不要緊,平臺核心就是演算法跟資料驅動的。
只要高質量資料樣本不斷增加,再加上合作者反饋最佳化疊代,平臺的能力肯定是能以指數級增長的。
而且現在機器學習框架已經發展的特別成熟,再加上喬喻沒打算接科研範圍外的資料,所以機器學習模型的複雜度也很低。
不像是那些所謂ai大模型,過於強調場景的通用性跟複雜性,搞的花裡胡哨的,卻連資料的有效清洗都做不到。
這種專用的平臺學習能力搭建就簡單的多……好吧,也只能說是相對簡單。
起碼喬喻為了敲程式碼,已經也差不多有一個多月沒能睡上一個完整的好覺了。
但沒辦法,平臺核心程式碼喬喻還真不放心交給別人。畢竟每一個邏輯節點,都直接決定了平臺底層計算的穩定性。
別人敲的程式碼他怕自己看不懂。
至於非核心的程式碼……嗯,那就更不用專門找個人去寫了。
程式設計師常去逛的開源社群溜一圈,那些功能性模組是真的太多了,用不完。
邏輯簡單,不涉及底層穩定性,只需要複製黏貼,然後稍微改動一下,就能直接用上了。
畢竟這不是針對普通使用者的介面,ui設計?不存在的!能跑,穩定,不出錯就可以了。
基本上跟平臺做專業對接的都是理工男。這個人群的審美從來就是簡單丶清晰丶一目瞭然,就足夠了!
跟口紅色號都搞不清楚的人去聊按鈕太方會不不會顯得太有稜角,不太好看,無異於對牛彈琴。
之所以很多軟體的程式碼都被稱之為屎山,無非就是想實現的功能太多了。什麼都往裡加,久而久之,能跑就萬歲。
真正小而美的程式,往往就是那些大眾軟體最初的樣子。就好像很多人早已經忘記了,最初微信就是單純用來聊天的。
而那時的微信安裝包僅有457kb,只要手機還有2的空間就能安裝,到了現在光是安裝包大小已經超過了700b。
不管如何,在已經推出了主要函式,確定了框架,還有許多人間接幫忙的情況下,把平臺的基礎框架搭建起來也花了他一個半月的時間。
真的,從小到大,喬喻感覺從沒對一件事如此上心過。
畢竟這個計算平臺是否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