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梟龍原型機 (第2/2頁)
偶爾失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於花了多少錢,什麼時候運回來,方想就暫時管不著了。
因為他正忙著測試梟龍的原型機呢。
沒錯,梟龍的進度進行的非常快,相比較上一世歷經磨難走了十幾年,如今的梟龍從年初圖紙出來,到年底原型機造好,也就過去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畢竟如今的132廠是國內唯一一個研產合一的航空廠。
說起這個,其實蘇國和米國好多公司都是產研合一的航空廠。
但國內卻不是,研究所是研究所,生產廠家是生產廠家。
各管各的事,互不摻攪。
聽起來各自獨立是個不錯的事情,可其實麻煩和問題也大。
就還舉大家最熟悉的六爺為例。
當初六爺是以mig19為原型自主設計研發製造的一款超音速戰鬥機,從50年代拿到圖紙開始逆向工程,到60年代投入生產,看起來生產了5207架,可其實在初期卻沒那麼容易。
就因為J-6型到J-6II型過渡的時候,很多技術沒吃透,研究所卻只顧著研究J-8和J-9,導致沒有給予生產廠家技術上的支援,導致有幾年生產出來了近千架飛機全部淪為了地面展示機,飛行員都不敢飛的那種。
估計有不少人還記得小時候去逛過公園吧,回憶一下,是不是就擺著一架飛機,風吹日曬也不耽誤不少小朋友們爬上爬下的玩,有些大膽的甚至爬進機艙裡,裝作自己是飛行員,握著操縱桿突突突玩的開心不已?
甚至不少人立志未來要成為一名飛行員,也是從那架公園裡的飛機開始的吧?
沒錯,那些就是當初的那批六爺。
而132廠卻不一樣,還記得前些年方想從東北整體打包回來的999所嗎?
三百多名研究所的工程師們,搭配著132廠的數百名工程師,以J-7、J-11分成了好幾個小組,各自搭配工作、攻克相應的課題,讓原本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推進的專案,直接把時間縮短到了兩年甚至一年。
方想自從畫出了梟龍的設計圖後,又從廠裡和所裡抽調了幾十名工程師,負責梟龍的原型機專案。
先搭個木頭架子去風洞裡吹一吹,驗證一下空氣動力是否符合實際需求,順便獲取一些資料的同時,再對設計失誤以及不符合當下材料、工藝的地方進行一下調整和最佳化。
這個階段聽起來很麻煩,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正常的理論階段和風洞模型實驗階段,怎麼也要走個一兩年,甚至三五年的都很常見和正常。
但方想畢竟拿出的是後世成熟的機體,因此這個階段就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過了這個階段。
至於發動機、雷達、航電、電控什麼的,直接照搬J-11的就行。
而且,說起來J-11的原型F-16,其實也是個 輕型多用途戰鬥機來著。
兩者的體型相差並不算太大,因此組裝除錯的過程,也被大大縮短了。
這就導致梟龍以超出所有人的預想,直接就跟拼積木一樣組出了一臺原型機。
在經過了地面臺架實驗後,就這麼水靈靈地進入到了首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