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第1/2頁)
索甲仁波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七世紀有一位偉大的佛教中觀學者月稱(插ndra-kirti)寫道:
眾生首先執著&ldo;自己&rdo;為&ldo;我&rdo;,
然後執著&ldo;事物&rdo;為&ldo;我的&rdo;,
彷彿水車般地在婆娑世界輪迴不已。
但我們這些痛苦的眾生又如何放鬆對自我的執著呢?我們都習慣把經驗想成正面或負面,但情境的好或壞,對於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情境,關係並不怎麼大。貝珠仁波切引用龍清&iddot;拉然巴的話,勸我們使用方便善巧來轉化我們的生活:
有時候看著自我顯現的和諧環境是什麼性質。
瞭解它們是自我顯現的,
它們的生起就可以成為精神經驗的支援。
有時候看著負面環境的顯現;
這對於驅除執著愚痴非常顯現;
這對於驅除執著愚痴非常有效。
有時候看著朋友和老師;
學習他們的優缺點,可以啟發你的訓練。
有時候看著四大在空間顯現的奇蹟;
這可以讓我們的心思融入心的真性中。
有時候看看人你的國家、住處和財物有什麼特性;
把它們看成是幻影,
可以驅除你對那些幻像的執著……
總之,認識千變萬化的現象有什麼性質或特性;
可以驅除你把它們當成真實的愚痴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把寂寞看成是負面的情緒,但經驗老到的禪修者,早就體悟如果以放鬆的心情看待這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軟化僵硬的概念,帶領我們進入更深層的觀想。貝珠仁波切寫道:
如果你停留在一個令你感覺寂寞(或悲傷、索然無味、空虛)的地方,觀想的禪定就可以在我們身上生起。誠如密勒日巴尊者(lord ilarepa)所說:
在無人的空谷洞穴中,
沒有時間讓寂寞停止,
沒有時間讓心不斷離
對三世上師、諸佛的恭敬。
當我們開始瞭解心時,就可以知道根本沒有必要去執著快樂、悲傷或任何其他心理或外界的現象
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
在佛教的觀點中,一切現象都只是心的反映和指稱。米帕仁波切(ipha rpoche)寫道:
一切都是心的魔術表現。
如果解脫,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解脫;
如果束縛,那是心的束縛。
離開了心,
既沒有解脫也沒有束縛,
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既沒有佛也沒有眾生。
在最高層次的瞭解裡,我們可以在放下執著中發現安詳,我們的煩惱將因而消失,世欲貪慾的追逐遊戲將停止。寂天菩薩寫道:
當你已經瞭解
既沒有感覺的經驗者,
也沒有感覺時,
你的貪慾(感覺的結果)怎麼會不離開呢?
煩惱
造成我們煩惱的,正是我們的執著態度。佛經說,有六種煩惱最嚴重:痴、嗔、貪、慳、嫉、慢。
忍辱被特別視為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美德。它是一種放下的態度,既不拒絕也不執著環境或情緒,只是讓現象生起和消失。寂天菩薩寫道:
惡莫大於嗔恨,
善莫大於忍辱。
因此,盡你的一切心力
獻生命於忍辱的修習。
如果有人在嫉妒和荊棘巢穴中匍匐,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