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甲仁波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陀的大第子阿難,教億耳(shravana)如何禪修。但億耳總是做不好,因為他的心有時候太緊,有時候太鬆。佛陀聽到這種情形之後,就問億耳:&ldo;當你未出家前,不是擅彈吉他嗎?&rdo;
&ldo;是的,很擅長。&rdo;他回答。
&ldo;吉他的聲音來自緊弦或松弦呢?&rdo;佛陀問。
&ldo;都不是,尊者。聲音來自平衡的弦。&rdo;他回答。
&ldo;那也就是你的心所需要的。&rdo;佛陀接著說。
因此,億耳以平衡的心來禪修之後,就得到了應有的果位。
在禪修中,我們放入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這需要某種程度的努力。但我們切不可以感到緊張,否則禪修是不會有效果的。就像吉他的弦一般,我們是緊但又放鬆的‐‐換言之,是警覺而不緊張。如果太懶散,心就無法變得穩定而平衡。如果緊張,就把能量燒盡,最後形成執著。貝珠仁波切引用西藏最有名的女性上師瑪琦&iddot;拉瓏(achig labdron)說:
禪修見的關鍵點,
在於緊而又放鬆。
為了日常情境中保持心的平衡,其關鍵是彈性。十世紀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大師,阿底峽(atisha)寫道:
每當你的心吊舉時,
就必須記住上上師的教誨,
粉碎你的傲氣。
每當你的心昏沉時,
就必須給予啟發。
每當你面對貪或嗔的物件時,
就必須把它們看成幻想和幽靈。
每當你聽到不喜歡的事情時,
就必須把它們視為迴音。
每當你的身體受傷時,
就必須接受它為業果。
一位滑雪好手即使在旋轉和表演特技時都能保持平衡;同理,我們需要覺察到我們的中心。如果我們走向極端,就會失去平靜的內心,便的不平衡。譬如,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友誼和支援,也需要獨立。
如果我們陷入憎恨之中無法自拔,就會在身體內產生毒素,
執著它們,終至傷害我們自己
人們在與別人相處時,往往都會落入極端。有些父母在互相過分依賴的關係中,扼制了他們的孩子。有些父母親則會恐懼情緒上的親密,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援。是的,每個人必須能夠站在自己的雙腳上。但大體上來,親密感具有滋養效果,讓親子雙方都能在情緒方面有所長。父母親必須與他們的孩子交談,加入孩子的遊戲和生活,表達他們對孩子溫馨和愛。他們也必須容許孩子成長,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平衡。
許多長大成人的孩子把自己情緒問題歸咎於父母,或反抗任何權威。我們也許需要了解我們的過去,但責備並不會帶來自由。如果我們陷入增恨之中無法自拔,就會在身體內產生毒素,執著它們,終至傷害我們自己。治療就是答案。如實地看看過去,然後寬恕和放下。這是發現安詳之道。
極端的自我依賴,或者恐懼依賴別人,都會阻礙我們在情緒和精神方面的成長。有些人除了自己之外,拒絕去依賴別人。但由於過分的驕傲或恐懼,他們自己會否認精神訓練的利益。他們懷疑老師或特別教法能夠幫助他們,這種懷疑也讓他們無法得到治療。完全不依賴別人是可能的,但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時,想要完全獨立的企圖是錯誤的。
我們需要別人幫助,讓生命少一點掙扎。來自家庭、朋友和社群的支援,是非常正面的。同時,努力要在情緒和精神方面有所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依自己的步伐和能力前進,不可以依據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