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抽泣樣呼吸
[病案]張某,女性,27歲,於1987年7月13日來診。患者自述於七天前因與人發生激烈爭吵,情緒激動,隨後出現持續性抽泣樣呼吸,終日不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期間曾自行服用多種中西藥物,包括鎮靜劑、抗焦慮藥及中藥調理,但症狀未見明顯緩解。患者自覺胸悶、氣短,伴有輕微頭暈,但無明顯胸痛、心悸等不適。既往體健,無重大疾病史,無藥物過敏史。
體格檢查:體溫正常,脈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20/80 hg。心肺聽診未聞及明顯雜音,肺部呼吸音清晰,心率規整,未及異常。腹部柔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無st-t改變;胸部x線片顯示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均在正常範圍內。
[治則]疏肝解鬱,宣通肺氣。
[取穴]針灸治療:取肺俞、肝俞、膻中、內關、足三里。進針得氣後,用電針儀密波治療30分鐘,呼吸逐漸恢復正常。第二天覆診,仍依上法,痊癒。
[評析]本例患者之證候頗為罕見,其病機之演變亦頗具中醫特色,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獨特優勢。患者系因情緒激動、與人爭吵後起病,此乃情志致病之典型表現。《黃帝內經》有云:"怒傷肝",肝主疏洩,性喜條達,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肝氣鬱滯,橫逆犯肺,致肺氣肅降失常,肺主氣司呼吸之功能受損,故出現抽泣樣呼吸之特殊症狀。此證乃肝肺同病,氣機失調所致,體現了中醫"五臟相關"的理論精髓。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情志因素可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影響呼吸系統功能,這與中醫理論不謀而合。
在治療上,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採用針灸療法,取肝俞、肺俞二穴以調理肝肺二髒之虛實。肝俞為肝之背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肺俞為肺之背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宣肺降氣,恢復肺之肅降功能。膻中穴為八會穴之一,乃氣會之穴,位於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針灸大成》有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凡氣機病變必取此穴,以調暢氣機,疏通氣道。再配以內關穴,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可調理陰經經氣,安神定志,緩解情緒波動。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位於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具有補益正氣、調理脾胃之功,可鼓舞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此組配穴,體現了"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既針對病因(肝氣鬱結),又針對病機(肺氣不降),同時兼顧整體調理(調暢氣機、扶助正氣)。具體操作時,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治療7天為一療程。諸穴相配,相輔相成,故收效迅速,充分展現了中醫針灸"辨證論治"的獨特優勢。治療過程中,患者症狀明顯改善,抽泣樣呼吸逐漸消失,情緒趨於平穩,睡眠質量提高,食慾增加,充分驗證了治療方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此案例不僅驗證了中醫理論對情志致病的認識,也展示了針灸治療在調理氣機、調和臟腑功能方面的顯著療效,為臨床治療類似病症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針灸治療可能透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改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這一案例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獨特優勢,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情志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在今後的臨床實踐中,我們應當繼續深入探索中醫理論在情志致病方面的應用價值,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每日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