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神經性厭食
[病案]郭某,女,13歲,學生。1977年11月30日因\"腹痛、食慾減退4個月,厭食7天\"來診。患者4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隱痛,呈陣發性,程度不劇烈,與進食無明顯關係,同時伴有食慾減退,每日進食量較前減少約1\/3。近7天來症狀加重,出現明顯厭食,完全不能進食和飲水,並伴有明顯消瘦,體重較前下降約5kg。同時出現腹瀉,每日3-4次,為稀水樣便,無黏液膿血,伴噁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咖啡樣物。曾於當地醫院就診,給予輸液治療7天(具體藥物不詳),症狀未見明顯改善。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
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個人史:平素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優秀,近期因升學壓力較大。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體溫36.5c,脈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90\/60mmhg。體型消瘦,面板乾燥,彈性稍差。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聽診未見異常。腹平軟,上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正常。神經系統檢查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及隱血試驗均未見明顯異常。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等生化指標在正常範圍內。腹部b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胃鏡檢查提示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排除器質性疾病後,結合患者近期存在較大心理壓力,考慮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
[治則]健脾疏肝,通調腸胃,止嘔安神。
[取穴]針刺肝俞、脾俞、百會、膻中、中脘、天樞、足三里、內關、章門、神門、三陰交,用中等度刺激,留針20分鐘,初診時曾針刺四縫放血。經針刺四天後患者厭食除,痊癒出院。
[評祈]患者因長期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加之寒邪內侵,致使脾胃運化失常,出現腹痛、厭食等症狀。從中醫病機分析,此證屬氣滯鬱結,肝氣犯胃,寒邪內滯。肝主疏洩,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脾胃為後天之本,肝氣犯胃則胃失和降;寒邪內滯則陽氣受損,運化失常。故治療當以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為原則。
治療採用背腹部俞募相配之法,此乃中醫經絡理論的重要應用。具體取穴配伍如下:
1. 脾俞配章門:脾俞為脾之背俞穴,章門為脾之募穴,二穴相配可調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2. 脾俞配中脘:中脘為胃之募穴,與脾俞相配可振奮脾胃之陽,溫中散寒,恢復脾胃功能。
3. 中脘、足三里、天樞:此三穴相配可通調胃腸功能,中脘調理胃氣,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天樞為大腸募穴,三穴合用可升清降濁,和胃止嘔止瀉。
4.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可開胸脘之鬱結,寬胸理氣。
5. 肝俞:為肝之背俞穴,可疏肝理氣,調養陰氣。
6. 足三里、三陰交: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二穴相配可扶助脾胃後天之本,以資生化之源。
7. 百會:為督脈要穴,可升清陽,與足三里相配可調陽明之臟腑。
8. 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鎮靜安神,調節情志。
9. 膻中:為任脈要穴,可寬胸降氣,調理氣機。
如此配伍治療,可使肝氣疏洩,氣機調暢;胃腸功能恢復,升降有序;脾陽得振,運化功能健全。諸穴相配,共奏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健脾和胃之功,故而厭食之症得以治癒。
在治療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 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焦慮。
2. 飲食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