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往下看。
矛盾一詞其實就出於《韓非子》,其文曰:“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李斯與張蒼作為韓非同門自然也讀過,所以韓非稍作解釋,他們很快理解了這個詞語的含義。
韓非便取回本子,繼續寫了一段給他們看,口中道:“以商、商君為例。”
商君變法前,秦國的主要矛盾,是秦與外敵之矛盾。李斯與張蒼既然在秦為官,自然知道秦國的歷史。孝公繼位之前,秦國已經不復春秋五霸之一的榮光,自秦厲共公之後,君位動盪,國力削弱,魏國趁機奪取河西之地。孝公之父獻公數次東征也未能奪回,含恨而亡。
孝公繼位後雖對胡人有所斬獲,卻也被趙韓兩國趁著繼位之初國內不穩的機會聯合攻打。當時戰國形勢初成,秦國地僻力弱,甚至被視為蠻夷,不能參與天下大勢。
什麼是主要矛盾,就是當時若不變法,秦國只會越來越衰弱,甚至像那些小國一樣被諸侯吞併的危機就在眼前。
於是一切國內矛盾,都成為次要,被孝公強硬壓制,而以變法強國為先。
只等強秦之後,國內變法派與舊貴的矛盾又成為主要矛盾,新君雖然保留了新法,卻要殺了商君,聊作安撫。現在在秦王心目中,統一是遲早的事,將來的主要矛盾就是秦國與六國之人的矛盾,一個不慎就有傾覆之危,故而變法又成為必行之事。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主持變法的君主是什麼樣的人,明君能以鐵腕鎮壓,而庸君無法給予臣子足夠的支援,乃至明知不變的後果,也只能中途放手,坐看國勢頹敗。
所以韓非才會憋了半天,憋出一句“大王英明”。他的意思其實很明白,不是為了吹捧君主,而是表明他贊同李斯的看法,當今秦王英明,幾乎完美符合他在書中所設想的那種君主。所以只要秦王變法之心不變,就絕不會拋棄為王前驅的張蒼。
他們唯一要擔心的就是秦王的身體,不過秦王去年才加冠親政,如此年輕,看著也很健康,要是這也擔心得什麼都不敢做,那還不如回家抱孩子,變什麼法啊。
張蒼這才緩緩點頭,覺得有理,放下一半心來。
他跟李斯韓非不一樣,並不完全算是法家人物,興趣過於廣泛,年紀也過於小了,甚至自己都還沒有決定好精研哪一家學說走到底。現在讓他跟法家弟子一樣為變法不惜一死,他是不願意的。
就算接下軹道亭亭長一職,張蒼想的也是實在不行就設法逃出秦國。逃不逃得掉另說,但一定不能在這裡死挺著。
秦王能堅定的支援就不一樣了,就算要跑,也可以等秦王病重時再跑。嗣君往往會拿先王心腹開刀,那時是必須跑的。
韓非卻是這一陣學會了文字之後就看嬴政給他的紀錄片,理念有了重大的改變。
自然不是棄法從儒了,在他看來儒家那個廢物理論至今沒一個國家採用,本身根本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