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冰川之爭 (第2/3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形成居高臨下之勢,從而在戰略上取得主動權。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更體現在心理和士氣上。
錫亞琴冰川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爭議之地,兩國對於"實際地面位置線"的解讀存在巨大分歧。印度堅持控制著錫亞琴的主要關口以及三分之二的土地,並主張維持現有的局勢;而巴基斯坦則堅信"實際線"應該從停火線向東延伸至喀喇崑崙山口。這種立場上的差異,歸根結底源於錫亞琴冰川的軍事地位對於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性。
當前,錫亞琴冰川處於一種特殊的局面,它同時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軍隊佔據了這片冰川的大部分割槽域,包括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峰;而巴基斯坦則堅守著相對較低的山峰。位於山頂的印度軍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他們的物資供應和軍需補給完全依賴於直升機和雪地車輛。這些艱難條件無疑增加了他們的作戰難度,但也彰顯出他們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勇氣。
,!
由於錫亞琴冰川所在之地氧氣稀缺,海拔極高,環境惡劣至極,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而且物資補給和裝備運輸也異常艱難,所以,每年都會有大量士兵因為嚴寒飢餓而失去生命,非戰鬥性減員情況愈發嚴重。
錫亞琴冰川地帶一直以來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獨立之後,無數次激烈衝突所爭奪的核心區域。自從 1947 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全面爆發,此地便成為全球海拔最高的軍事對峙要衝,雙方都在此部署了大批軍力,並且在 1947 年、1965 年以及 1971 年曾先後爆發過三場激戰。1949 年,印巴兩國正式簽訂了《卡拉奇協定》,針對克什米爾地區的停火線劃分問題終於達成共識。
這條後來被稱作“實際控制線”的停火線,把備受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分割成印度控制區和巴基斯坦控制區兩大部分,然而,它僅僅延伸到錫亞琴冰川的最南端,至於《卡拉奇協定》裡對於停火線會“一路向北直至冰川”的描述非常模糊不清。作為印巴第三次戰爭結果的《西姆拉條約》也未明確劃定錫亞琴冰川界線。
自 1981 年起,印巴雙方各自調遣軍隊,以小隊巡邏的方式挺進錫亞琴冰川區域,展開偵查與適應性演練。與此同時,他們還前往歐洲各國採購專門用於高海拔戰鬥的裝備,為軍隊的長期駐防做好物資籌備工作。
1983 年,印度悄然先行踏入錫亞琴冰川地域,著手建立據點。緊接著在 1984 年,他們搶佔了冰川的兩處關鍵山口——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錫亞拉山口以及比拉方德山口,從而大致掌控了這一地區。反觀巴基斯坦,僅守住了南部的格央拉山口。雙方均在此部署重兵,印度部署7000人,巴基部署4000人。由於錫亞琴冰川面臨供應困難的情況,雙方花費巨資解決供應等問題。印度每年花費438億美元,巴基斯坦每年花費182億美元。
時間來到 1999 年,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邊境衝突,這場衝突被稱作"第四次克什米爾戰爭"。戰火一直燃燒,直至 2003 年 11 月,雙方方才達成停火協議。
時至今日,印巴雙方依然處於高度緊張的對峙狀態之中。儘管兩國政府已多次舉行談判,商討撤軍相關事宜,但由於主權歸屬模糊不清,且雙方意見相去甚遠,談判程序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總體來看,錫亞琴冰川如同一個被爭奪的珍貴寶物,其戰略位置至關重要,成為了印巴兩國曆史和現實爭奪的“痛點”。兩國政府在敏感問題上都如被束縛的困獸,無法做出任何妥協。解決錫亞琴非軍事化問題的關鍵,在於印度最高領導層是否有壯士斷腕的魄力,做出政治決斷。印方是否願意採取靈活的姿態,給予巴方一定的“舒適度”。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