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印度舞蹈藝術 (第1/4頁)
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印度舞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然而,它真正被人們所發現,是在印度必河堡南方 40 公里處的必希馬比達卡廢墟巖洞中的一組精美的年輕女性舞蹈壁畫上。經過考證,這些壁畫大約繪製於公元前 200 年左右。
印度舞蹈主要分為兩大門類:傳統的舞蹈和民間地方舞蹈,它們都具有獨特的魅力。
第一類是廟堂宗教舞蹈,其中以婆羅多舞最為著名。這類舞蹈的主要任務是向神靈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因此它們通常起源於廟堂,並在廟堂中表演,旨在取悅天神,而並非供大眾娛樂。
第二類則是民間地方舞蹈。這些舞蹈與宗教節慶、民間婚禮、喪葬儀式、豐收慶典以及各地山區的少數民族活動密切相關。相比之下,它們更為通俗易懂,更富有地方特色。每一種民間地方舞蹈都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文化傳承和生活情感,反映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無論是歡快熱烈的慶祝舞蹈,還是莊重肅穆的祭祀舞蹈,都展現出了印度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風貌。
舞蹈在印度藝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表達方式。其中,毀滅神溼婆更是透過自身精妙絕倫的舞蹈,展現出宇宙的節奏與韻律。舞蹈同樣也是印度教和佛教的關鍵元素之一,而在眾多印度舞蹈形式中,最為引人入勝、令人陶醉的當屬手姿。
手姿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在於其姿態的美妙,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深遠象徵意義。這些手姿在宗教中逐漸演變成富含深意的手印。印度教的手印體系分為八大類系,而佛教則有五種基本手印。此外,婆羅多舞蹈中的單手手姿多達二十四種,雙手手姿也有十三種之多。
印度舞蹈對於形體動作有著詳盡且具體的規範,並賦予每個動作特定的意義,這種獨特的詮釋方式構成了印度式的高雅韻味。在印度舞蹈中,面部表情如頭部、眼神、眼珠、眼瞼、眉毛、鼻子、臉頰、嘴唇、下巴以及頸部的運用都有著精細的要求;肢體部位包括手部、胸部、肋骨、腹部、腰部、大腿、小腿和腳部的動作也都有明確的規定;就連姿勢方面,如站姿、步行姿勢、坐姿甚至睡姿等,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標準。這些細節的規定超出了非印度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想象範圍:
例如,舞者的眼神需要傳達情感和故事,每一次眨眼、凝視或轉動眼珠都可能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的面部表情要與舞蹈的主題和情緒相呼應,展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同時,手指的彎曲、伸展和交叉等動作可以象徵著不同的神明、動物或自然元素。
再比如,肢體的運動必須精準而協調,手臂的揮舞、身體的扭轉以及腳步的移動都需要與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完美契合。舞者透過控制呼吸來增強動作的流暢性和力量感,使得整個表演充滿活力和感染力。
此外,印度舞蹈中的姿勢也非常講究,無論是站立、行走還是坐下,都要保持特定的體態和風度。舞者的身姿要挺拔優雅,步伐輕盈且穩定,坐姿端莊而自信。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傳遞出一種內在的美感和尊嚴。
總而言之,印度舞蹈以其對手姿、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姿勢的嚴格規定,展現出了高度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這些精確的要求不僅體現了舞者對技藝的精湛掌握,更折射出印度文化對美的追求和對精神世界的探索。透過欣賞和學習印度舞蹈,我們能夠領略到這個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之處。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印度舞蹈頭部的動作竟然高達十二種之多!而眼光更是有三十六種不同的變化方式,眉毛也有七種獨特的表現形式,鼻子則有六種,臉頰同樣有六種,嘴唇亦有六種,下巴頦子也有七種,頸部動作更是達到了九種之多!而且,這些動作每一種都蘊含著特定且固定的意義。
由婆羅多仙人撰寫的印度首部舞蹈藝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