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雲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仗,就不只是語言文字的對仗,而是思維意思的對仗。《文心雕龍&iddot;麗辭》篇說:&ldo;事對為末,意對為先。反對為優,正對為劣。&rdo;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只有形的事物對照,而且先要抽象的意思道理的對照,正反兩面的意思對仗才好,同樣的意思就不好。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ldo;紅花,&r;、&ldo;綠葉&rdo;,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客觀存在,都看得見,很普通。如寫成&ldo;綠肥&rdo;、&ldo;紅瘦&rdo;,便不同了。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對,又是反對。這是因中國語言文字特徵所形成的特殊思維程式。用現在話說: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的思維。中國對仗的思維程式,語言文字的對仗特徵,最能體現這一點,也最容易養成這種思維方法。當然,八股文的對仗思維和所用語言材料,完全不同於四六駢文,詩詞騷賦,而且最忌沾染詞章氣。
對仗,表面看是聲音、文字、詞語對仗;實質是思維上的對仗,進一步追求的是意思上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對仗,而八股中所謂&ldo;八股&rdo;就是四組特殊對仗的文字,是特殊、複雜對仗思維的產物。
八股文產生的第二點歷史因素,是中華傳統文化上的,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從無到有的先秦典籍,獨尊儒術的&ldo;經書&rdo;:&ldo;五經&rdo;、《論語》、《孟子》(後加《大學》)、《中庸》成為&ldo;四子書&rdo;一直是兩千年間惟一的讀書教材。雖然自六朝以後,四六駢文盛行,騷賦《文選》一度為讀書人所重視,唐代以詩、賦考試取士,一時有&ldo;《文選》爛,秀才半&rdo;的諺語,讀書人熱衷於讀《文選》。但仍要考群經為內容的&ldo;帖經&rdo;,又稱&ldo;帖括&rdo;,即任選參試者平日所習之某種經書考試之。且以寫註疏為主,全憑平時熟讀記憶。因之對&ldo;五經&rdo;、《論語》、《孟子》等仍是最基本的學習教材,其傳統的學習內容及方式並未中斷。只因唐天子姓&ldo;李&rdo;,祟尚道教,學子要多讀一種李耳的《道德經》,即《老子》。至宋代初年以後,國家不再以詩、賦試士,考試經義。士子於初步讀書教育完成後,即專治一種經書,參加考試。直至最高階(中間有郡貢士)禮部考試、殿試對策。文天祥《過零汀洋》詩:&ldo;患難遭逢起一經&rdo;句,所謂&ldo;一經&rdo;,就是以精研一部經書的老明經自居。由宋而後,直至清末廢科舉,讀書人自啟蒙識字,直到開筆作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就是《四書》、&ldo;五經&rdo;,學習這些,考試這些。八股文就是在這樣的教育基礎,學習內容下的產物。八股文的題目全出自《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而且文字要模擬聖賢口吻,叫做&ldo;代聖賢立言&rdo;。因而如果沒有五經、《四書》,又哪有八股文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