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第2/2頁)
曲令敏/畢海/曲繁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咬起來驢皮一樣筋拽,一小塊夠你嚼半天。不過只有心裡得閒又有興致的女人,才會曬出一籃半筐這樣的果脯,讓孩子們閒嗑牙。
還有一個與紅薯相關的細節,是1960年春上,我和祖母一起,在縣城的小飯鋪裡等著喝一毛錢一碗的白菜湯,大饑荒剛剛逼近,有個面黃肌瘦的中年男子,身上挎著藍土布小包袱,在人腿和桌子腿之間鑽來鑽去,撿食別人扔在地上的紅薯皮兒。紅薯皮兒沾滿灰沙,一定很磣,我至今彷彿還聽得見他咬嚼出的哧啦聲。這粉紅色帶一層內皮兒或不帶內皮薄如蟬翼的東西,在那個男人口中,一定比世間最上乘的山珍海味還要好吃百倍千倍吧?
我不知道那個人活下來沒有。
渡口
從五里河浮橋向西,轉個陡彎兒南下二三里,到兩條河交匯的地方,曾經有三個渡口。每年過罷清明,雨水多起來的時候,拆掉十來對長腿支起的木板橋,那條船就在消消漲漲的河面上往返擺渡,根據水勢,上下挪動著兩岸停靠的位置,一直撐到冬日水枯。
上初中的時候,春日天長,週六放學回家,我都會有半晌時間在河岸上消磨。繞過竹林寺向北,到渡口長長一段路,經過四個女人輪流踩著水車澆菜的河上坡,穿過大片的麥田和油菜地,就是熟悉的沙岸了。夕陽低低地從河對岸照過來,把岸上一尺多高的蘆荻照得透亮。水味兒的風拍打著荻葉撲啦啦響,拍打得少年的心水天一片。心裡沒事兒可想,只好放慢腳步,一棵棵辨認來到腳邊兒的野草野菜,出聲或不出聲地念叨著它們親人一樣的名字,感覺著自己就是河岸的一部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