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第1/2頁)
曲令敏/畢海/曲繁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掐過芝麻葉,差不多就該殺芝麻了。殺芝麻帶個大簸籮,殺一把,頭朝下對著簸籮用鐮把兒敲敲,熟透開了口的就流進簸籮裡了。這就是&ldo;芝麻流兒&rdo;,生吃焦香,只是不能留種,芝麻流做種子種出來的淨是芝麻流兒,成熟不等殺,籽兒全流地裡了。
穀子
在那塊叫將軍墳的河灣地裡,我的鋤頭下撲閃著誰家的穀子?正像我說不出長滿艾蒿的墳丘下,沉睡的到底是哪朝哪代的將軍一樣,是時間留給人難以破解的謎。三月風吹動穀苗兒,不經意就吹到了九月的穀場上。陽光的金子,鍍得高大的谷垛閃閃發光,那坐在場心兒掐穀子的人是誰?手織的細格子襯衫,散發著穀草的芳香……
穀子到底有多少種,誰也說不清。
穀子剛從野草變成莊稼的年代,是隨人姓的,比如張鄰黃、高居黃、魏爽黃、白莖青。到了我父親這一代,由於年代久遠,穀子慢慢失落了姓氏,成了刀把齊、火包金、鵪鶉尾、羅裙帶、大白毛、小白毛……差不多全是以貌取名。
最有趣的穀子是&ldo;橋頭睡&rdo;。傳說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柳河灣的閨女嫁到了白沙崗。中秋節,新女婿陪
新娘子回孃家,見田裡的穀子長得好,就順手掐了一把作種子。回程走到白沙河,兩口子走累了,坐在石板橋上歇息。月亮升上來,片片晚風吹送著秋莊稼味兒,岸上楊柳搖動得越發撩人。丈夫攔腰抱起妻子,放在細軟的白沙上,柔情繾綣,直到東方發白,紮緊的穀穗散落一地。小兩口兒回到家,在葫蘆架上摘個白了皮的老葫蘆,鋸開葫蘆把兒,掏出籽瓤,穿根麻繩,和穀穗子一起吊在房簷下,等到穀穗乾透了,葫蘆瓢敲起來噹噹響,揉下谷種裝進葫蘆裡收藏起來。來年清明節播種下地,沒想到秋來結的穗子又瞎又小,簡直就是狗尾巴草。妻子就埋怨丈夫,不該在橋頭幹那事兒,把乾淨的種子汙了。這話不知怎麼傳揚開來,那穀子從此就叫&ldo;橋頭睡&rdo;。其實這也沒什麼稀罕,想是這種穀子長河地不長崗地,所以種在沿河的沙土地裡,一穗兒一尺多長,種在崗坡臉兒上,上再多肥也是種一葫蘆打兩瓢。這原本是莊稼的習性使然,又與人事何干?
穀子弱小,地合墒才能種,太乾不出苗,澆墒頭兒地結一層硬殼,苗又拱不出來。春穀子一年一季,收了麥留春,地閒了一冬,不用施肥。那時人少地多,一頭大牲口攤一頃多地,也沒有化肥,土糞供不上,所以家家都留春地。穀苗出土四指深,就該&ldo;橫&rdo;了。橫穀子的是經驗豐富的&ldo;莊稼筋&rdo;。挖钁兒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輕了間不掉苗,重了又傷害鄰居。必得不緊不慢,只聽見橫穀子的人手起挖钁落,嚓、嚓、嚓細響均勻,一墩三四棵,不多不少一遍成。這叫&ldo;小時稀,要自立。大時稠,相撐扶。&rdo;
穀子稈兒脆,一起身就不讓割草娃兒亂趟,這就好了地裡的打瓜,割穀子的時候,鐮一碰就是一窩,三個五個、十個八個都有,手一捏流蜜,咬一口甜透了五臟六腑。也有麥茬穀子,叫&ldo;六月黃&rdo;,和綠豆一樣,種子下地,六十天還家。谷旱小,麥旱老。有一年,穀苗出土一虎口深,天吊起來不下雨,眼看谷秧子擰繩兒,風一吹呼啦呼啦響。就有性急的人拿竹筢子摟摟,捆回家餵了牛。有耐性的,又等了十來天,一場大雨下來,將死的穀子忽地支起身來,照常結出了尺把長的穗子。春穀子又香又出飯,麥茬穀子熬粥不黏,喝起來寡淡無味,它們收藏的陽光雨露太少了。春穀子碾成米,蒸乾飯熬粥都出油兒,新穀子米湯一出鍋,能香半個村子。平原上的人欠柴火,就把米軋成糝兒,煮起來不頂火,一會兒就黏了。也有連殼一起吃谷面的,放碾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