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一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部生產的晶片只佔總需求的百分之三,從數量上看,這個數字會更高一些,是百分之十二。
其實中芯完全不用這麼拼,也是有生存空間的,和申海貝嶺、華虹、華晶、宏力半導體相比,中芯的技術還是有可取之處。”
如果沒有新芯科技的話,中芯的主要股東分別是來自申海的張江高科、燕大青鳥環宇和申海實業,以申海市資本為主。
現在的中芯國際主要股東同樣是申海方面,但是從這幾家換成了申海交大、h區區屬投資平臺和一家長三角地區的國資企業。
原本的大股東張江高科以原價轉手給了交大的校辦企業。
胡正明說:“這是兩條戰略方向,你說的那種解決方案是做中低端市場,構建一支足夠有規模的銷售團隊,把產品賣給華國本土企業。
他們對晶片的需求沒有那麼高,中芯主流的018微米和025微米制程的工藝完全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關建英點頭:“沒錯,申海貝嶺、宏力半導體甚至華虹nec都是採取的這個方案。這樣其實也比較穩妥,能儘快實現盈虧平衡,給投資人信心。”
實現盈虧平衡對一家晶片代工企業來說才算是走上正軌,後續不管是估值還是繼續融資都會容易很多。
胡正明說:“是的,第一條路很簡單,大部分華國企業都是這樣做的,從國外引進落後一到兩代的生產線,然後尋找需求方把產品賣給他們,實現盈虧平衡。
這樣會有幾個問題,首先你的營收是靠銷售團隊,從良品率到價格都沒有明顯的優勢,那麼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的銷售能力,也就是說完全仰仗銷售團隊。
對於一家晶片生產型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在銷售團隊,那麼研發獲得的資源和支援力度註定是非常有限的。”
這裡的例子可以參考小米,一家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企業,研發上註定會成為短板,聯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是他們需要花大力氣去維護不同的客戶,因為你生產的晶片屬於中低端晶片,加上客戶是銷售團隊找來的,不管是對方企業的穩定性還是你們之間合作關係的穩定性都相對較低,這些企業存在經營不善破產或者降低需求的風險,存在被其他晶片生產企業搶走的風險。
所以看似穩定其實沒有那麼穩定。
三是最重要的在於會缺乏跟進前沿技術的動力,因為這類需求方他們的需求可能幾年都不會變,他們一直都要求018甚至025微米制程的晶片,你做這個就能滿足他們需求了,你會去追求更先進的技術嗎?顯然不會,因為吃力不討好,會形成路徑依賴,然後逐漸失去競爭力。
所以看似穩妥實際上還是有風險的。”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華國的晶片代工企業只有中芯矮個子裡拔高個,勉強拿得出手,其他的要麼規模不夠要麼技術不足,這是他們最初的經營戰略決定的。
關建英像是想起來什麼一樣,他作為行業老兵很能理解胡正明所描述的點,“你說的很對,確實有這方面的風險。
我們在矽谷的時候見過很多晶片領域的企業都死於過得太舒服,而忽視了行業變化最後被技術進步所淘汰。”
“是啊,我也知道很多類似的案例,所以張汝京的戰略規劃,他選擇的需求方主要是德州儀器、英飛凌、高通這些大型企業。
他們能提供的不僅僅是訂單,還是從技術上幫助中芯國際最佳化他們的生產工序,為了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些巨頭會倒逼中芯技術進步。
無論是英飛凌向中芯轉移更先進的晶片生產線,還是德州儀器把90奈米制程的後半段交給中芯去做,無不證明了這一邏輯。”胡正明說。
胡正明總結道:“正是因為和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