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中華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二到三萬人左右的規模,這些平戶的中國人聚集在今日平戶島戶木引町一帶,形成了中國城或者唐人街的規模,在那個時候被叫做"唐人町"。
來到倭島後,李旦結交長崎平戶的當地權貴,與長崎奉行(相當於後世長崎市的市長)長谷川權六藤正、平戶島主法印鎮信一家關係良好,經過多方努力,慢慢的成為當地的頭面人物。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旦拿到了德川幕府核發的“朱印狀”,而這個“朱印狀”就是倭島准許商人在倭島可以合法的經營國際貿易和遠洋船運的執照,而李旦也逐漸成為在倭島的華人所推選出來的“甲必丹”(有船長、司令官或首領之意),並與在倭島長崎的張敬泉(漳州龍溪人)、歐華宇,在福建廈門的許心素(漳州人)等,以及先後在泰國大泥和印度尼西亞的李錦,菲律賓的黃明佐(漳州詔安人)、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的蘇鳴崗(泉州府同安人)等人,結成了一張緊密的華人關係網和亞洲貿易網。
李旦不僅在平戶建有奢華的住宅,娶有一妻數妾,子女滿堂,而且在平戶擁有著鉅額財產。在一六一三年的時候,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到日本平戶開設商館的艦隊司令約翰·賽利斯到平戶後,就是向身為平戶唐人町華僑領袖的李旦租的房子。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平戶商館館長的理查德·考克斯,在平戶任職的十年(一六一三年至一六二三年)中,與李旦關係密切,甚至還做了李旦女兒伊格納西亞(作者實在找不到她女兒正統的中國名字)的教父,給她起了教名,叫Elizabeth,翻譯過來的話應該是伊麗莎白。
李旦為鄭芝龍後來對臺灣的開發奠定了基礎。李旦的商船常年駛往臺灣,在1617—1618年,李旦的兒子李國助也取得了德川幕府的朱印狀,從事臺灣地區貿易,並利用臺灣島進行對福建的轉口貿易。在1614年—1625年的十一年間,李旦自己的商船十八艘,再加上歐華宇的五艘一起跑船,目的地包括東京、交趾、呂宋、臺灣島四地,其中前往臺灣地區的船隻數量就佔了一半,達十一艘之多。李旦的生意包括外銷倭島的工藝品和各種金屬,交易明朝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及收購臺灣島上出產的鹿皮。按照當時的記載,李旦一艘船的貨物通常價值在十萬兩白銀左右,他也曾多次住在臺灣島,在臺灣島上還有他的住宅和產業。李旦對臺灣最大的貢獻就是組織一部分從大陸移民到臺灣島的農民,開荒種田,從事農業生產。
歷史上,在1622年時,荷蘭人重新佔領澎湖後,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天啟四年(1624年),明朝守備王夢熊、把總洪際元率軍一萬人,兵船二百艘向澎湖進攻時,荷蘭僅有九百九十一人,其中一百一十八人是非戰鬥員的少年兒童。荷蘭澎湖長官宋克感到這時候大明朝是要玩真的了,覺著自己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決定以和平談判來解決,願意撤離澎湖退到臺灣,並以允許他們來中國通商為條件。因此,他便邀請了當時正在臺灣島的中國甲必丹(李旦)作為和平談判的中間人。與此同時,南居益聽從總兵俞諮皋的建議,也透過許心素找到李旦出面調解。或者說,荷蘭人是在李旦的斡旋下從澎湖退往臺灣的。1624年9月12日,李旦隨中國軍隊回廈門,一方面覆命,一方面準備荷蘭人要的貨物,並向當地政府為荷蘭人請求貿易許可證。然後又於11月14日前往臺灣。1625年七月,李旦在臺灣染上了疾病,他匆匆忙忙返回日本治療,但病情並未好轉,8月12日李旦在平戶去世。沒多久顏思齊也在臺灣去世。李旦集團瓦解,鄭芝龍和許心素瓜分了李旦在臺灣和廈門的財產,在日本只留下了龐大的債務給兒子李國助。
但是,由於龐帥的亂入,不知觸動了哪一隻蝴蝶的翅膀,讓荷蘭人結結實實的捱了一頓胖揍,損兵折將後被迫撤退至臺灣南部。
另外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