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時間是站在泰山軍這一邊的,在現在的青徐戰場,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四股力量。
臨淄城內的曹仁軍團,城外的丁盛、董訪軍團,以及淄水南岸的曹操軍團,最後就是北海一帶的關羽軍團。
而一旦捋清這個事實,其實局勢就非常明朗了。
別看我軍現在好像是處在曹仁和曹操之間,是被包圍的物件,但在更大的地理空間上,卻是曹操被我軍和關羽一起包圍。
之前曹操的蹤跡不確定,圍殲他還有困難,但現在曹操已經在淄水南岸出現了,那對於我軍來說,最穩妥的方案就是拖。
一方面是臨淄大營死死堵住城內曹仁的突圍,一方面他們這邊的三萬人就夾河與曹操對峙。
只要曹軍試圖過河,他們這邊就發起進攻將對面打回去。
而這兩個目標都不難實現。
臨淄大營那邊有著完備的壕溝、軍砦體系,兵力人數也不比城內曹軍來得要少,單是守住防線肯定沒問題。
而淄水這邊就更是如此了,他們足有三萬精兵,就是直接和曹操決戰都是有優勢的,更何況他們以淄水來守呢?
一旦完成這兩個目標,為關羽那邊北上爭取到時間。
那時候就是他們和關羽一起夾擊曹操了。
可以說,只要關羽率部來,那青州這邊的局勢就徹底贏定了。
,!
陳琴的方略對不對嗎?當然對,而且特別好。
這個辦法既保證了最後的戰果,也讓諸將有戰功,唯一的缺點就是要和關羽軍團一同分享這份榮耀。
雖然沒那麼甘心吧,但一想到是關羽,是軍中第一的關帥,幾個大將心裡也就是釋然了。
也正因為如此,在場七個人中,除了丁盛、丁武一直沒有表態,剩下七人中已經有五人同意了。
按照軍中的群體決策的原則,此時贊同此方案的人數已經過半,按道理就應該透過陳琴的方略了。
但這裡面恰恰是丁盛不同意。
是,陳琴的方略,照道理上來說是最好的,但這只是道理,他沒考慮到自己這個主帥的情感。
為何剛剛張黑子特意說了句,等、靠、要?
不就是說的自己嗎?難道我丁盛取得戰功也等關羽,靠關羽,最後還要卑微地和關羽要戰功?
他丁盛也是五大帥之一,如何甘做配?
再加上丁盛這幾年又一直蹉跎在平原津,錯失了後面一系列戰事。
人就是這樣。
一旦心裡有了這樣的落差,他就接受不了自己慢慢掙,非要一次性贏一把大的,一下子就把落後的追上來。
這樣的情感就像刀子一樣刮在丁盛的心。
雖然他至今沒有表態,但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只是這會在場已經形成了多數意見,他不能貿然以主帥的威權去反對。
不然一意孤行下,一旦打輸了,他丁盛就得負所有責任。
正是這個時候,他看到帳外徘徊的人影,心中一動,開口問道:
“帳外是誰?”
牙將忙回:
“是昨夜過河襲營的竇校尉回來了。”
丁盛大喜,大喊:
“讓竇泰進來。”
一直在帳外等著的竇泰,聞聽這話,不慌不忙整了一下自己的兜鍪,肩章,裙甲,然後躬身入帳。
一進軍帳,撲面而來的就是渾濁的氣息,顯然在場九人在帳內已經呆了不少時間了。
竇泰對著上首的丁盛行了軍禮,然後拜道:
“回大帥,竇泰率隊中六十四騎士回營,特向大帥交令。”
說著,竇泰就從腰帶下解下一支銀箭,雙手奉給了丁盛。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