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第4/5頁)
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226;大學》 原文是“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個道德觀念是逐級遞增的:自己的思想都沒有端正,就無法提高修養;自身都沒有修煉好,就一定操持不好一個家;一個家庭都沒有操持好,就一定不能治理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都沒有治理好,也就談不上讓天下人折服了。這個道德觀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國家、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給我們規定了標準。
周恩來特別強調領導幹部要過“五關”: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他特別叮囑親屬,在任何場合都不許說出與他的關係,都不許打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由此可見,“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關健。古人云:“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周恩來、鄧穎超夫婦之所以如此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古訓,嚴正家風立風範,就是因為家風是黨風的晴雨表,家風連著黨風。
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在中國歷史上,矢志不移、浩然正氣的人不勝列舉,為人民交口稱讚了兩千多年的人,我們不能不想到“蘇武牧羊”的故事。
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單于囚禁冰窟迫降。蘇武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訊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裡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訊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玄奘取經
玄奘取經
《西遊記》裡有個和尚唐僧,他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島去取經,帶著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歷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到了真經。故事裡的唐僧,心地善良,卻又有些糊塗,這個神話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