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老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著我踏入大門,眼前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我不知道甬道有多長,只能小心翼翼的往前走著。
第一幅壁畫上一群遊牧民族,他們沿著火堆圍著坐在一起,最中間的的坐著的是一個光著膀子的漢子,火堆的旁邊是一排排的蒙古包。
嚴教授指著第一幅畫說:“這應該是當初鮮卑族剛發展的階段,中間的這個應該是他們的首領。”
“教授,這絕對是重大的發現,我國考古界本來鮮卑族的古墓就沒出土過,鮮卑文化也斷了層,這座古墓的出現如果真的記載了鮮卑歷史,這對我們研究鮮卑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包建激動的大聲喊著,可能是由於太過興奮,他的雙眼中充滿了光芒。
“你先彆著激動,我們先把這些畫壁看完再說,你們幾個記得做好記錄。”
我順著向第二幅畫壁看去,第二幅畫上刻的是這個部落變的壯大了起來,首領經過一系列的征戰,統一了各個分散的部落,最終他們在一座大山下修建了一座宮殿,宮殿裡供桌上擺滿了牛羊等物品,首領站在跪拜在最前邊。
首領的邊上站著五六個特殊衣服的人,這些人臉上塗滿了五顏六色的顏料,最前邊像是頭領的人手裡拿著一個圓形的鼓,鼓的一面畫著一座大山,另外一面則畫著日月星辰。
他們神情莊重,繞著首領和供桌圍成一圈,看樣子是在跳舞,顯然他們是在祭祀著什麼。
我突然發現了在山的下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幾個歪歪斜斜的符號,仔細看過去又是另種文字,和前邊的鮮卑文很像,又有些許的區別。
我把眼睛湊到跟前一看,這三個字竟然是焉支山。看見這三個字的瞬間我就想到了史書上說的鮮卑族就是匈奴慢慢的演變過來的,看來這件事是真的,就連文字都是從匈奴文字演化出來的。
焉支山,匈奴的聖山,因祁連山上化的雪水滋潤這片土地,使得焉支山水草茂盛,宜畜牧,匈奴的祖先就是從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壯大起來的。
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接著往下看,第三幅畫畫風突變,原先的匈奴的首領去世後,新的首領繼承了王位,在其的治理下,匈奴日漸強大了起來,人口也迅速增長,而除了焉支山附近水草茂盛,適合放牧,其餘地方都是塞北荒漠,根本無法種植糧食。
日益增長的人口使得各個部落的矛盾慢慢激化,本來糧食就不多,地盤還小,誰都想著自己的部落趕緊發展,於是為了更多的物資,從剛開始的小吵小鬧到了後來部落之間發生戰爭。
眼看矛盾要被徹底激化,於是匈奴的單于組織各個部落的青壯年男子,一路從焉支山奔襲到武威郡,路過蘭州,來到了關東地區的邊緣,搶走了許多的糧食,物資。
這幫人大勝而歸,帶走的物資使得他們平安的生活了一段時間,可是時間一長,這些糧食也逐漸被消耗的差不多,於是又打算故技重施,去搶一些回來。
就這樣,每當匈奴缺少糧食物資的時候都會從關中地區的邊境上搶一些資源回來,當時的邊境上也組織過軍隊反抗,可是大部隊一來他們就跑,部隊一走他們就又來,他們的馬匹又比駐守的部隊好的多,追也追不上,就靠著搶來的物資整個匈奴又來了一次大規模的發展。
等看向第三幅畫的時候,新一任的大單于又向著邊境進犯,這一次他們不限於搶劫糧食,而是殺人放火,還會搶一些人帶到他們的基地給他們幹活,做苦力。
當他們又一次入侵邊疆時,迎接他們的是一隊身穿長襦,下著短褲,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髮髻,手持弓弩、戈、矛的軍隊。
軍隊的最前邊是一個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繫於頜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