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月8日,上午9點48分。
炎熱的陽光透過辦公室的大落地窗灑在剛抬起頭的張衛國臉上,呈現出從一種陽剛的美感。
“老闆,已經準備好了,我們現在要出發嗎?”林晴站在辦公桌前面說道。
“嗯……,那就走吧!”
張衛國站起身,伸了個懶腰,略微整理下著裝,就帶著林晴往樓下走去。
今天是張衛國巡視種花重工工廠的日子。從德國購買的裝置已經到了兩個月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培訓,工廠的工人基本可以熟練掌握各種機械裝置的運作的。
張衛國今天除了視察工廠,還要給確定這幾年工廠的生產方向。
畢竟研發自己的機械裝置是需要時間的。起初張衛國給種花重工的要求是先接代工,等到工人的技術熟練後,就可以嘗試製造張衛國之前的得到的飛機技術。
但經過這兩個月的實操,張衛國發現技術雖然有了,但飛機的製造過程還是很艱難,僅靠普通的代工是無法鍛煉出工人的能力。
上週,張衛國已經讓孟城親自去,日不落和高盧雄雞出差,看看能不能代工下波音等飛機的訂單。
但事不近人意,對方根本瞧不上他們這個新建立起來的種花重工。
張衛國也不惱,既然無法接飛機訂單,那自己就先從輪船早起。
搞不好依靠冷核聚變帶來的技術優勢,自己說不定直接給他弄出了空天飛船也說不定。
除了輪船,張衛國依靠價格優勢也從世界各地接來各種代工訂單。
小到螺絲釘,大到汽車框架,反正只要在鍛鍊工人技術的同時,順便掙點錢,張衛國就來者不拒。
但這些總歸是零件代工,沒有整體組裝過可不行。
既然現在直接造飛機有點困難,那我們就先從輪船過渡下。
不過造船是需要船塢的,而港島也就只有九龍船塢這一家。於是張衛國就將目光盯上了它。
在70年代,正是港島運輸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各大船王也是不停出現。
船王嘛,沒有船怎麼叫船王。
不過根據張衛國讓人調查到的資訊,港島雖然只有九龍船塢這一家船塢,但真正在九龍船塢買船的卻沒有多少。
究其原因還是技術原因。
建立與早期發展:
九龍船塢又被叫做黃埔船塢,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曾經也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船塢之一。
九龍船塢在1868年落地後沒多久就與當時的港島黃埔船塢公司合併,所以才有了“九龍船塢”的稱呼。在1870年,九龍船塢再次和紅磡聯合船塢公司合併,進一步落實了其港島最大船塢公司的地位。到了1880年,九龍船塢又與大角咀的“四海船塢”合併,進一步擴大規模,一時風光無限。
同時在1900年到1940年期間,九龍船塢的僱工超過4500人,造船技術和排水量直接跟扶桑齊名。
也許正是由於九龍船塢的風頭,1941年,扶桑軍隊在對港島開戰期間,多次轟炸九龍船塢,造成大量人員死傷。也是九龍船塢衰敗的開始。
戰後,港島政府應船塢方面要求在青州街建立九龍船塢紀念學校,於1949年啟用,為員工提供子弟及街坊就讀,但於1995年因收生不足而結束。
到了1984年,九龍船塢與港島政府簽署換地條款,自此九龍船塢的造船時代結束。
然而在1970年九龍船塢的已經有著很大的財政的壓力。
究其原因還是技術落後時代了,港島的船王們基本都是從扶桑,韓國,日不落,高盧雄雞的國購買貨船,只有在遇到貨船出問題時才會去到九龍船塢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