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還得薅一部 (第1/4頁)
摟住油菜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電影協會,簡稱mpaa,它主導了美國電影的分級制度,代表著好萊塢的利益。
它的成員由八大公司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
在楊葉生活的那個時空,聯美和米高梅先後被收購,八大變成了六大。
後來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購,但mpaa又接納了奈飛為新成員,組成了新六大。
mpaa每年都有會議,但楊葉從來沒有參加過,一般都是謝伊或者阿佳妮出席。
接到邀請後,楊葉讓吳宇森調整了一下檔期,自己前往mpaa的總部開會。
前往mpaa的途中,楊葉問謝伊:“mpaa請我去幹什麼?”
謝伊道:“我們想進入中國市場,你是中國人,這件事大家需要聽聽你的意見。”
楊葉點點頭:“原來如此!”
1979年中美建交後,好萊塢電影得以重返中國大陸。
從那年開始,中影公司每年都會採用買斷的方式引進一些海外電影。
但用於進口影片的經費嚴格控制在100萬美元左右,進口數量也控制在30部。
也就是說,平均每部進口影片大約只能以3萬美元的低價引進。
這麼點錢能買到個屁,所以好萊塢就把幾十年前的老電影扔到中國上映,蚊子腿也是肉嘛。
中影公司引進的第一部影片是《羅馬假日,那踏馬是一部五十年代的電影,還是黑白片,但中國觀眾還是被奧黛麗·赫本迷得神魂顛倒。
而在北美比較熱門的《星球大戰、《超人等電影,雖然已經上映了十年,但還是比較難買到。
後來,好萊塢又以“友情贊助”的方式,以五萬美元的低價,將《超人的放映權賣給了中國。
《超人上映後,在中國內地掀起觀影熱潮。
但是,這樣買斷的方式,好萊塢顯然是不能滿足的,他們希望能夠真正的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在原時空,好萊塢和中國大陸屬於是一拍即合。
因為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急劇滑坡,年度票房從1990年的20幾億將滑落到1993年的不足10億。
當時錄影廳橫行天下,觀眾寧可進錄影廳看劣質錄影帶上的港片,也不願意進影院去看國產電影。
為了解決電影市場崩盤的難題,大陸開始學習海外的先進經驗。
當時的香港導演協會的會長吳思遠,向廣播電影電視部的田聰明部長提出了票房分賬制度的建議。
一般認為中國第一部份賬大片是好萊塢的《亡命天涯,但實際上是思遠影業跟北影廠合拍的《黃飛鴻3:獅王爭霸。
從1994年開始,中影公司和好萊塢達成協議,每年進口10部好萊塢電影,以票房分賬的形式放映,當時的分賬比例是10%。
1995年引進的《真實的謊言成為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讓觀眾明白,什麼叫做“大片”,施瓦辛格也成為中國觀眾的第一代偶像式英雄。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將分賬電影的數量增加到20部,分賬比例是13%,協議有效期為10年。
……
在這個時空,由於楊葉的亂入,由於他所做的特殊貢獻,中影已經在1986年取消統購統銷,改為分賬制度。
中國大陸每年向香港引進二十部電影,其中十個名額給白楊影業,十個名額給銀都機構。
楊葉早早拿到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入場券,每年都會在內地創造近十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
而內地的八大電影製片廠日子也比原時空好過不少。
這使得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不僅沒有像原時空那樣瘋狂滑落,反而頂著錄影廳的影響,略有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