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坐下,然後又一言不發地沉思。汪士榮知道吳三桂心有重大事情要決定,也不開言地坐著。
吳三桂突然問:“若本元帥之令不能久行,咋辦?”吳三桂起兵之後,自稱為元帥。
汪士榮驚問:“大元帥何出此言?”
於是,吳三桂將陳圓圓剛才所言告知汪士榮,並將自己的擔心也說了出來。
汪士榮一聽,頓時呆住了!陳圓圓之見解太深刻了,自己怎麼就沒有意識到呢?平西王借反清復明之名義起兵,並以此號令天下。但他並沒有讓明室之人來主政。天下之人是在矇蔽之中響應吳三桂的,若被天下之人得知,平西王之令還能暢行於天下麼?
汪士榮突然說:“既然如此,倒不如自己稱王!”
吳三桂暗喜;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然而他按捺住激動之心,問:“此計可行麼?”
汪士榮說:“汪某覺得此計可行!”
吳三桂問:“為什麼?”
汪士榮說:“至少對大元帥有利!”
吳三桂問:“何利之有?”
汪士榮說:“一是可斷朱家之念。大元帥起兵之時,是以朱家之名義的,朱家之人必對平西王復明之事寄予厚望,並想在事成之時坐享其成。大元帥若自己稱王,正可斷了朱家此念。二是可測天下之民心。若天下之人對大元帥推崇,必依然擁之,何愁大事不成?”
吳三桂沉吟片刻,然後說:“只怕天下之人因本帥矇蔽他們而對本帥心生怨恨,從此不依附於本帥,本帥豈不完了?”
汪士榮說:“縱觀歷史,從來沒有人願為別人打天下的。大元帥為自己起兵,也是能讓人理解的。”
吳三桂沉默不語,他像在認真地思索著什麼。
四、眾心腹商量稱王之事
吳三桂沉默不語,不是要否定汪士榮的意見,而正是對汪士榮所提之辦法已經心動。其實,帝王之夢一直藏在他心底裡。但他素知中國之民眾歷來認為帝王非人力可爭,須是天意所賜!所以,他從不敢輕易將此心洩漏。
起兵之前,他本想好好地籌劃一番,奠定自己稱王之基礎後再起兵。然而,康熙帝撤藩逼他,使他一氣之下殺了朱國治,形成箭在弓上不得不發之局面。
現在,其實他心中時刻也有陳圓圓所說的那種隱憂,只是他不願面對現實罷了。事情是明擺著的:自己並非朱家之後,卻以朱家之名義興兵伐清,反清復明,本質上已屬越俎代庖。而天下之人,正是出於對明室之思念,對大清之憤怒才對自己一呼百應的。然而此種局面並不能維持太久。因為自己畢竟只是一藩王,同為藩王的還有耿精忠和尚可喜二人,既然自己能起兵反清,他們為何不能另立門戶呢?這正是自己的憂慮所在!再者,像陝西提督王輔臣和統領廣西的將軍孫延齡也並非等閒之輩,安知他們不能成氣候?
吳三桂覺得稱王有理,可以佔盡天下之先以統帥天下之兵;又覺得不稱王也有理,因為天下之人是衝反清復明而來,並非為吳家爭天下而來。
吳三桂思前想後,沒有結果,覺得應該請眾心腹來商量一下。等眾人來齊之後,吳三桂便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眾人,讓大家議議。
夏國相說:“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君。天下歷來是一家之天下,大元帥稱王,正可名正言順與大清幹!”
胡守亮說:“不可這樣!”
吳三桂說:“為何不可?”吳三桂此時並不想聽到反對的意見。
胡守亮說:“公子起兵之初,是為反清復明,且檄文上也寫得清清楚楚,要擁立朱三太子。胡某以為,天下之眾正是衝著這一點而起兵反清的。如果公子此時稱王,豈不是讓天下民眾覺得自己受矇蔽了麼?那樣一來,只怕天下大勢對公子不利!”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