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Owls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亞佐夫的艦隊組成了一個巨大的球體,在球體的內部,大量的小型艦船編成小組,對自己的電弧武器進行充能。
當艦隊外圍有蟲群接近時,這些小型艦船就會將自己的電弧向艦隊中央的威爾士號泰坦發射。
威爾士號泰坦的護盾系統有些與眾不同,它的護盾系統能夠吸收並短暫儲存那些小型電弧,將數道小型電弧在護盾場內合併之後,轉移到威爾士號上面的主電弧武器組中。
主電弧武器組將電弧射向艦隊最外圍的戰列艦上面,給戰列艦的電弧武器組快速充能。
由於戰列艦的電弧武器組能量來源是艦隊中央的小型艦船,並不需要戰列艦自己充能和蓄能,只要武器元件撐得住,幾乎可以沒有間隔的瘋狂釋放。
電弧武器打不動索林蟲群的主要原因,是索林蟲群適應了電弧武器的攻擊原理,用吸收反轉電荷的方式削弱電弧武器的威力,要電弧武器用越來越大的功率才能達成相同的攻擊效果。
更大功率就要更長的蓄能時間,攻擊間隔也就越長,對付蟲海戰術的時候,主動拉長攻擊間隔只是自尋死路。
而現在亞佐夫艦隊的聚能電弧場,似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艦隊中小型艦船的電弧武器功率並不高,打蟲群也費力,聚能電弧場能夠將小型艦的電弧聚在一起,由艦隊旗艦負責調配,供給給戰列艦使用。
聚沙成塔,聚雨成河,只要數量夠,小型艦的電弧聚在一起的威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伊佩菲爾看著這些聚能電弧的效果,感覺比北聯戰艦上的同等級電弧武器猛多了。
利用整支艦隊武器統一的優勢,讓武器統一變成艦隊整體的攻擊統一,相當於把一支艦隊凝聚成了一艘完整的飛船,這可能比主宰還要強大。
地聯在電弧武器道路上探索的深度,確實不容忽視了,但伊佩菲爾看著這個艦隊整體調配的思路,怎麼越來越眼熟。
記憶在伊佩菲爾心中不斷湧出,伊佩菲爾終於知道這個聚能電弧場為啥那麼眼熟了,因為人類聯邦時期就用過這種艦隊組合式攻擊防禦思路了。
當初人類聯邦在跟西部星域戰爭的時候,為了能儘快的打擊西部星域的主力艦隊,伊佩菲爾和當時的人聯參謀部決定製定一場西部星域主力艦隊殲滅戰。
現代太空戰爭打殲滅戰是異常艱難的,因為艦船引擎都有緊急超空間航行功能,當戰鬥發生不利的時候,整支艦隊可以不小的代價強行超空間航行離開,雖然會損失慘重,但不至於被全殲。
干擾緊急超空間航行有很多方式,但這些方式無一例外的都需要泰坦級乃至主宰級的艦體作為搭載方式,當時的人類聯邦將造船工業全部用在了最佳化戰列艦的建造上,對更大型號的主力戰艦探索很少。
泰坦和主宰短時間內出不來,又急需對西部星域的主力艦隊形成有效打擊,人類聯邦的科學家們就想出來了一個應急辦法。
那就是用上千艘戰列艦帶著分散成上千個單元的緊急超空間航行干擾系統佔據戰場周邊,強行對戰場進行超空間航行干擾覆蓋。
這個方法很簡單,也很暴力,但確實十分有效,在那一場戰鬥中,西部星域的主力艦隊並不知道最外面的一千多艘人聯戰列艦是幹什麼的,讓人聯戰列艦輕鬆的佔領了戰場的各個關鍵節點,對戰場整體完成了干擾覆蓋。
西部星域的主力艦隊逃也逃不掉,打又打不過,最終被人類聯邦艦隊全殲,讓西部星域被迫對自己的領土執行焦土政策,強行拖延人類聯邦進攻的步伐。
隨著後面人類聯邦的泰坦出世,這種效率低下的多戰艦組合系統就被拋棄到一邊了,直到人聯戰敗,被徹底埋葬在了人類聯邦的科技庫和科學家腦海中了。
看來當初研究這套系統的人聯科學家,在被地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