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廢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想到突然主事之人成了李輔國,這一下子打亂了李非的計劃。
緊接著,屈海指派的那位客商也來到了靈州治所,李非急忙將他引入內室,低聲問道:
“我已經知道二哥遭難,屈海那裡有沒有什麼訊息?”
“大人,屈尚書說情勢危急,根據李輔國的行事,李季卿必定死罪,他會想辦法,但能不能奏效不得而知。”
“什麼辦法?”李非急切問道。
“此前你離開長安之時,尚餘留有兩千多斤的火藥,就藏在興慶宮南燻殿內,一直未曾動用。”
李非一聽,腦門嗡的一聲,沉聲喝道:
“胡鬧!”
+++++++++++++++++++++
下輩子
李飛試圖從各種歷史資料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依然還是沒有任何線索。
在此前和唐朝李非的交談中,李飛了解到自從韋堅入門下省之後,所有的史官和編纂都歸韋堅管轄,唐朝李非一直未曾染指,只是看過那些記述,也並未覺得不妥。
李飛知道,在唐朝以前,內外史官各司其職,內史官如實記錄皇帝們的飲食起居,言語舉止,外史官則記錄一個國家的地方政事,外交攻伐;此前記錄的歷史會被放入太廟封存,即便是一國之君都無權檢視,等到王朝變遷之後,後繼王朝的君王才能開啟太廟,將之前史官的記述編入史冊。
也就是這樣,中華文明才保持了一貫的連續性。
但是進入唐朝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奪位之舉心虛,便私開太廟,大肆刪改對於自己不利的內容,殺了不少剛正史官,另行啟用趨炎附勢之徒給他美顏,所以自唐朝之後各種外史、野史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唐朝中期以後的史官管理極為混亂,韋堅肯定利用了這點,編造了大量的虛假史料充斥在正史當中,這也可能是導致歷史碎片化的一個原因。以致到了最後,連韋堅自己都已無法從一個現代人口中聽到真實的結局。
現代魏堅的文化水平太低,根本看不出這些史料的虛假,不再能給另一個韋堅提供有用的資訊,所以,韋堅這才讓他的前世來問自己關於李非真實的想法。現在想來,他們倆鬧翻或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這雖然是李飛自己的分析,但他覺得在邏輯上完全通順,找不出什麼破綻。
可是即便知道是這樣,又能如何呢?
這是種奇怪的反噬,莫名的有些滑稽。
:()上輩子,下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