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梅蘭怒放、香風滿院的情景同時又翻出了新意,與二百多年前明的上聯珠聯璧
合,成為佳對。於是人們對稱之為&ot;二百年才對上的對聯&ot;。
話還回到二百年前。由於紀曉嵐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常住在槐西老屋,
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的《槐西雜誌》就是在這兒寫成的。他的許多文友也經
常到這兒來,和他最愛用文字開玩笑的,要數劉墉劉石庵、王文治和彭元瑞了。
一次劉墉在這裡飲酒,倆人只顧說話,把滿杯的酒放涼了。紀曉嵐讓下人溫
一溫再飲。劉墉卻攔住說道:&ot;且慢,有副對兒你對上再溫。&ot;於是用手指一指酒
杯說道: &ot;冰涼酒,一點二點三點水;&ot;紀曉嵐一抬頭,見院中有一叢丁香花,便
笑道:&ot;用它來對正好。&ot;用手一指院中說: &ot;丁香花,百字千字萬字頭。&ot;二人相
與撫掌大笑。
也是在一次飲酒中間,劉墉見廳前兩棵柱子上空空如也。
便問道:&ot;為什麼不寫副楹聯,貼在上邊。&ot;紀曉嵐笑道:&ot;正等待老兄小筆一
揮。&ot;劉墉很奇怪,問道:&ot;人家都說&039;有勞大筆一揮&039;,為什麼你卻說&039;小筆一揮&039;
呢?&ot;曉嵐笑道:&ot;這柱子不過比碗口粗點,你如果用如椽之筆,寫丈許之字,叫
我怎麼去貼?若用小筆,我便貼得上了。&ot;說罷二人大笑起來。當下有人取來文房
四室,劉石庵寫下了一副楹聯:文章千古業;春秋五車書。
據說這幅楹聯直保留到1966年的&ot;文化大革命&ot;,才被&ot;革&ot;掉。傳說確否,
作者未曾考證,不過人云亦云。
十三、總纂四庫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閏三月,編纂四庫全書的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
乾隆皇帝詔開四庫全書館。館中首設總裁,總裁之下,設總纂、提調、總閱、總
校、繕書、監造各處,分別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開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
官,計有三百多人,謄錄員一千人,總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參與其事。
其編輯規模之龐大,恐怕應為&039;世界之最&039;,雖非絕後,確是空前。
這個編纂機構,其中有皇六子多羅傎親王永容,皇八子多羅儀郡王水璇,皇
十一子永瑆,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勛,文淵閣大學士、
軍機大臣劉倫,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學士舒赫德,以及阿
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珅、蔡新、王際華、裘日修等各閣領事、
各部尚書,先後16人擔任總裁官。副總裁官也先後有梁國治、曹秀先、張若、
劉墉、王傑、彭元瑞、金簡、董浩、曹文植、沈初、錢汝誠、李友棠等12人之
多,但真正負責實際編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讀紀昀、刑部郎中陸錫熊、太常寺
少卿孫士毅三位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纂修分校,則由戴震主&ot;經&ot;,邵晉涵
主&ot;史&ot;,周永年主&ot;子&ot;,紀昀主&ot;集&ot;。他們帶領的纂修官總共有三百多人,其中
像王念孫、朱筠、翁方綱、王太嶽、姚鼐、盧文弨等,都是碩學通儒,一時名宿。
他們校覆古籍,詔求天下遺書一萬三千餘部,釐定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