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 (第2/3頁)
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傢伙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只剩下高興了。
果然不給足了好處,是沒人願意賣命的。
其實現在就看得出來,張希孟最初設計口糧田,是為了保證基本民生,甚至是維持均田大局,防止土地兼併。
但是老朱公佈的口糧田,已經變成了先歸附的福利。
想逐鹿天下,就不可能沒有穩固的基本盤。
在老朱治下,先給你一份不用繳納田賦的口糧田,有人從軍,還給你加倍,就問你動心不?
至於土地的問題,反正可以從大戶收繳,荒地也不少,實在不行,還能往外打,搶奪新地盤。
總而言之,這一次分配,是肯定夠用的。
等人丁滋長,需要重新分配的時候,估計已經是十年,二十年之後了……如果順利打下天下,就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敗了,人都死了,也就不是老朱要操心的了。
不過老朱還是留了個後門。
“口糧田之外,剩下的田畝按照人口,平均分給各家,稱為流轉田……這部分土地,需要繳納田賦,而且收成越高,田賦越高。每隔十年,要根據人口數量,重新分配一次。”
“再有,在口糧田和流轉田之外,還有桑麻田,就是給各家各戶,種植桑樹,果樹,生產絲麻,織布製衣。在咱的治下,要吃得飽,穿得暖!”
很顯然,這個桑麻田,就是北魏隋唐的永業田。
黃河氾濫,災荒不斷,流民遍地,可不只是餓死無數人那麼簡單。
張希孟早就經歷過了,野地裡的蒿草樹皮,都被流民吃光了。
眼下的黃河下游,不光是人活不下去,生態系統也徹底崩潰了……雖然元末還沒有生態環保的概念,但是作為治河高手的賈魯,也指出了這一點。
必須鼓勵種樹。
桑樹也好,果樹也好,要讓大地儘快綠起來。降低洪水的程度,還能給百姓提供一些燒材。
女人也可以織布紡紗,換取銀錢,貼補家用。
男耕女織,這是農業時代的天然分工。
“具體的丈量方式、田賦稅率,還有對有功將士的賞賜標準,咱會很快公佈……總而言之,大傢伙只要放心打仗,咱姓朱的不會虧待大傢伙!”
老朱的宣告,簡單利落,沒有任何虛幻的大餅。
講話結束,就有人去落實。
打勝仗,搶地盤,殺豪強,分土地……這一套簡單粗暴的理論,直接塞進了大傢伙的腦袋裡,根深蒂固,牢不可摧。
同時被植入將士心中的還有朱元璋三個字!
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什麼郭大帥的乾女婿朱公子,有的只是主公朱元璋!
不要說老朱昔日的部下,包括驢牌寨那些新進歸附的,都摩拳擦掌,幹勁十足,恨不得立刻就出去打仗!
好在老朱還是冷靜的,人多並不一定比人少更強大。
他讓手下弟兄加緊訓練,厲兵秣馬,準備對橫澗山的老張下手。又讓李善長去落實分田,忙得不亦樂乎。
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依舊對一件事難以放下,甚至到了著魔的地步……如果不能解開疑惑,他連覺都睡不好。
“張先生,你跟咱說實話,是不是天命在咱的身上?”
“那是自然!”張希孟肯定回答。
朱元璋的呼吸陡然加重。
“那,那位邵康節真的那麼神?”
張希孟哈哈一笑,“主公,咱們看看邵康節的第一首梅花詩吧……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主公以為當做何解?”
“這個自然是北宋滅亡,金人搶奪了半壁江山啊!”朱元璋感嘆道:“邵康節是北宋的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