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4/4頁)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路西豫皖蘇邊區和津浦路東皖東北地區在內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初步形成,溝通了華中新四軍和華北八路軍的聯絡,造成了向西可以連線中原,向東可以挺進蘇北,向南則能與新四軍的第4支隊和第5支隊協同作戰的有利形勢。194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電示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答覆國民黨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新四軍“彭雪楓第6支隊抗戰有力,堅持敵後,請予獎勵”。在此期間,彭雪楓還擔任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並親自創辦著名的《拂曉報》和拂曉劇團。 1940年6月,蔣介石企圖逼新四軍退出華中,不斷挑起摩擦事件,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針鋒相對,除揭露上述陰謀外,決定八路軍一部南下,協同新四軍鞏固和擴大華中抗日根據地。劉少奇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和華中具體情況,提出了“向東發展,向西防禦”的基本鬥爭方針。1940年6月20日,黃克誠奉命率八路軍第344旅和新二旅共5個團南下,到達渦陽以北的新興集,與彭雪楓所部新四軍第6支隊會師。兩部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7月,中原局報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准,將八路軍新二旅和第687團,以及活動於皖東北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包括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在內,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向東發展”的任務,以八路軍第344旅(欠第687團)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組成八路軍第4縱隊,由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向西防禦”的任務。
第八部分彭雪楓 將軍(4)
西進途中的彭雪楓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陳毅、劉少奇等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八路軍第4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其時國民黨頑軍用於直接進攻新四軍第4師和豫皖蘇邊區根據地的兵力達9個師10萬餘人,為新四軍第4師兵力的7倍。彭雪楓率部堅持豫皖蘇陣地,一面進行反日偽軍“掃蕩”作戰,一面抵抗反共頑軍的進攻。1941年4月25日,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鑑於第4師背腹受敵的危難處境,並考慮到抗日大局,指示彭雪楓率部轉移到皖東北地區。8月,華中局任命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第4師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彭雪楓和鄧子恢建立起密切合作關係。10月,為粉碎反共頑軍對新四軍東西夾擊的計劃,彭雪楓協助陳毅指揮新四軍發動陳道口戰役。之後,彭雪楓又率部協同兄弟部隊,橫掃運河沿岸的偽軍和土頑,使淮北、淮海、淮南三個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彭雪楓在擔任第4師師長的同時,還兼任淮北軍區司令員,併兼任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校長,他還系統地編寫了《游擊戰術》、《戰略戰術講授提綱》等教材,親自給學員講課,為第4師培養了大批優秀軍政人才。 1942年11月,彭雪楓和鄧子恢等領導淮北軍民,展開持續33天的反“掃蕩”作戰,粉碎了日偽軍6000餘人的“掃蕩”,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1943年春,經新四軍軍部批准,彭雪楓和鄧子恢統一指揮第4師及第2師、第3師各一部,在山子頭地區進行自衛反擊戰,最後剷除了國民黨頑固派留在華中的反共堡壘韓德勤部。 1944年春,日軍大舉進攻河南,蔣介石49萬大軍不戰而逃。為了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制定出向河南敵後發展,控制中原戰略部署,並於7月下旬命令彭雪楓挺進津浦路西,恢復豫皖蘇根據地,相機控制新黃河以東地區。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據此指示第4師以津浦路東為基地,主力西進豫皖蘇邊區。 1944年8月15日,彭雪楓率部冒著酷暑西進,迅速收復蕭(縣)永(城)夏(邑)等縣。為進一步擴大戰果,彭雪楓親 僨跋擼�富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