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端平入洛以後,會子與銅錢的兌換率從端平親政初暴跌二十五個百分點。而嘉熙四年(1240年)發行的十八界會子,數量反比十七界大為增加,大概為彌補聯蒙滅金與端平入洛的虧空。同時規定五道十七界會子只能兌換回一道十八界會子,貶值幅度之大前所未有,米價也立即暴漲至每鬥三貫四百文,是孝宗乾道年間米價(每鬥三百文)的十一倍強。
淳祐七年(1247年),理宗正式頒詔:十七、十八兩界會子不再立限,永遠使用。希望透過將會子變為不兌換貨幣,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洶湧勢頭。但二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居然還買不上一雙草鞋(即便在寧宗嘉定年間,物價暴漲以後,一斗米也不過五百文),一切措施都已無濟於事。老百姓不再把會子當錢看,&ldo;棄擲燔燒,不復愛惜&rdo;。
景定五年(1264年),權臣賈似道趁理宗彌留之際,首先下令停止十七界會子的流通,一月之內全部兌換成十八界會子;緊接著將會子改為&ldo;金銀見錢關子&rdo;(也稱&ldo;金銀關子&rdo;、&ldo;見錢關子&rdo;或&ldo;銀關&rdo;),以表明關子的貴重,已不同於貶值的&ldo;銅錢會子&rdo;;然後宣佈關子與十八界會子的兌換率為一比三。於是,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諸行百市,物價騰貴,老百姓拿著錢,卻整天買不到東西。關子發行僅十餘年,南宋就為元所滅。
金朝在貞元二年(1154年)也開始發行一種叫&ldo;交鈔&rdo;的紙幣,資格還比南宋的會子老。交鈔沒有兌界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無限期流通紙幣。到金章宗時,交鈔也開始貶值。其後,金宋戰爭不斷,交鈔貶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貞祐三年(1215年)不得不宣佈廢除交鈔,另發名為&ldo;寶券&rdo;的紙幣。直到金亡以前的二十年裡,金朝不斷地廢棄舊紙幣,發行新紙幣,紙幣的名稱也不一而足。但老百姓往往手持萬貫,只能買到一個燒餅。金朝紙幣貶值創下了六千萬比一的空前紀錄。困擾宋朝的紙幣貶值問題,同樣伴隨到金朝滅亡,倒稱得上是難兄難弟。
細說宋朝90:景定公田
紙幣貶值,物價攀升,軍費短缺,南宋的財政稅收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朝廷應付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是飲鴆止渴的濫發會子,一是竭澤而漁的仰仗和糴。結果卻是&ldo;國計困於造楮(紙幣),富戶困於和糴&rdo;,誰都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景定四年(1263年),賈似道決定實行公田法,試圖挽救日漸嚴重的財政危機。這是一個與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有關的問題,有必要先說說相關制度的一般情況。
在土地制度上,宋代繼承了中唐兩稅法以後的做法,私人土地買賣與佔有不受任何限制。這一政策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八個字:不立田制,不抑兼併。宋代土地兼併與流通的頻率不低,有所謂&ldo;千年田換八百主&rdo;的說法。但主要是以自由買賣的經濟方式進行的,&ldo;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rdo;,是當時的公理;以政治特權強取豪奪兼併土地的情況,在法理上並不允許。
宋代也有國家土地所有制,其官田來源主要是戶絕田、籍沒田、拋荒田、瀕江沿海的沙田或塗田,另外還有北方與西北邊境上的營田或屯田,但國有土地所佔的分額微乎其微。而且,南宋以後,透過買賣,官田私有化的趨勢不斷加劇,國有地的比重越來越小。
土地是農業社會最恆定的&ldo;常產&rdo;,宋代便把有常產的民戶稱為主戶,沒有常產的民戶稱為客戶。客戶主要是無地的佃戶、僱工等。主戶按財產的多少再分為五等,上戶通常指一、二等戶,屬於地主;中戶指三等戶,多為中小地主或富裕農戶;下戶指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