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三晚上,大軍抵達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將士們相聚議論道:&ldo;主上幼弱,我們出死力破敵,有誰知道?不如先冊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為時未晚!&rdo;都押衙李處耘把將士意圖報告給匡胤之弟、時任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和匡胤的掌書記趙普,他倆是這次兵變的直接指揮者。
見軍心已被煽動起來,趙光義與趙普一方面派快騎入京,通知匡胤的死黨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審琦,讓他們做好應變的準備;一方面部署諸將,環列待旦,準備擁立勸進。
次日黎明,諸將校露刃環立匡胤帳前,光義與趙普入內,匡胤才作乍醒欠伸狀,黃袍已加其身。匡胤說:&ldo;你們貪圖富貴立我,必須聽我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們的主上。&rdo;接著,他頒布了入京以後的約束,率大軍返回開封。
城門早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軍順利入城。時正早朝,韓通聞變,還沒來得及集結軍隊應變,就被殿前司勇將王彥昇率兵迫逐,閤家被殺。這時後周將相中唯一的反抗行動。
當宰相範質、王溥被軍士挾持來見時,趙匡胤還辯說自己被六軍所迫,慚負天地。列校羅彥瓌不等二相回答,就揚劍道:&ldo;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rdo;於是,當日就行禪代禮,正愁沒有禪代的文告,原後周翰林承旨陶榖從袖中拿出事先擬就的禪位詔。趙匡胤完成了禪讓大禮,他就是宋太祖。
在宋代官方文獻中,都把陳橋兵變說成是趙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內情的,以便洗刷篡奪政權的千古罵名。實際上,匡胤完全是預知兵變的主謀,有關蛛絲馬跡也並沒有抹盡。例如,大軍將出之際,為何先有&ldo;點檢作天子&rdo;的謠傳?為何軍將(或說是高懷德)和陶榖敢於預備足以殺身的黃袍和禪位詔?還有兩件家庭佚聞也洩露了天機。
其一,北征前夕,點檢作天子的謠傳令京師人心惶惶,富室或舉家逃匿外州,趙匡胤密告家人,說:&ldo;外間洶洶,將若之何?&rdo;他的姐姐拿起擀麵杖要揍他,說:&ldo;大丈夫臨大事,可否應自作主張,到家來嚇唬婦女幹嗎?&rdo;
其二,趙匡胤兵變成功,回師京城,有人報其母杜氏,她說:&ldo;我兒素有大志,今天果然。&rdo;兩事也都證明匡胤是欲知其事的幕後謀主。趙匡胤之所以在代周以後遮遮蓋蓋,還是拘泥於儒家正統思想。實際上,他後來的開國措施結束了五代政局動盪和政變頻仍的局面,有功於歷史甚多,後人已經並不在意他如何得位的細枝末節了。
次日,因太祖曾任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仍定都開封。五代除後唐建都洛陽,其他四朝皆都開封。除了北邊還有黃河,開封所處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易攻難守,故而直到太祖晚年,還有遷都之議。開寶九年(976年),他準備遷都洛陽,群臣力諫不便,太祖表示將來還要再遷都長安,理由是&ldo;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rdo;(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是為了避開其弟光義在開封形成的勢力集團)。光義諫道:&ldo;在德不在險。&rdo;太祖默然良久,放棄了遷都的打算,說:&ldo;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rdo;
確實,從軍事地理學上看,定都開封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它勢必要求有重兵拱衛京畿,造成守內虛外的結果。而澶淵之盟、靖康之變,也與開封四戰之地的地理條件息息相關。但從經濟地理角度看,定都開封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是因為:晚唐以來國家財政主要仰賴江南經濟,而江南漕糧能夠順抵開封,卻難到洛陽。太祖在吳越獻寶犀帶時說:&ldo;我有三條寶帶,一是汴河,一是惠民河,一是五丈河。&rdo;首當其衝的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