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風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連串的故事,早就把坐在下面的專家和領導們聽得忘記了這是在答辯陳述,而不是在講一個有關於蘆笙的傳奇故事。
剛剛講到桂北戰爭,下面的專家就開始針對這個問題開始發問了。由於這時,陳群也還沒有得到仰亞、王波他們去尋找木根爺爺的任何訊息,所以,他也不能憑空回答。
接下來,陳群透過蘆笙製作講到了木根爺爺他們家『望東坪』,並且提供了很多關於望東坪的圖片。
看著那座高山和那條險峻的穿壁公路,在一個沒有竹子的小村寨,卻又有著製作蘆笙的傳統,而且蘆笙的製作技藝還真的不錯(這在那把老蘆笙上,專家們傳看時就已經瞭解)。
帶著大家的這個疑問,以及『望東坪』這個名字。陳群講起了一個這個寨子的人也就是木根爺爺他們家祖先遷徙的悲壯故事。同時,他提供了有關這個故事的歷史記載。
這個故事發生在遠古黃帝炎帝時期,這是很多歷史書上都有記載的。雖然那次遷徙沒有最後與現在木根爺爺他們家直接聯絡起來。可是,透過那次遷徙,後來的這支部落的一些行動,充分證明瞭木根爺爺他們家,可以和這次遷徙扯上『關係』。
還有就是『望東坪』這個名字,按理說,像木根爺爺他們家住的那種山上,根本就不可能取一個叫什麼『坪』的名字,而根據本地民族詞語來說,也不可能取這樣一個帶有漢文字的名字。
陳群再一次說出了木根爺爺告訴他們的那個故事,即他們的祖先來自東西的『海邊邊』,是在戰敗後朝著西方遷徙才出現了這個永遠望著東方家園的『望東坪』。
這個,還可以從現在這個民族的喪葬儀式時,死去的人永遠要把頭朝向東方的習俗可以得到證明。
當然,今天能夠來到這裡的都是專家,對於陳群說的,這些歷史上有記載的東西他們是知道的。所以,雖然陳群的這些故事他同樣沒能提供相關的圖片及文字內容。可是,專家們早就知道了這些歷史。這也為他的『申遺』競爭增加了不少分數。
陳述說完了有關蘆笙製作的事,陳群又拿出了前一段時間銀根爺爺幫著仰亞他們製作的三十六管蘆笙,還有亞略在省圖書館裡查到的關於三十六管蘆笙製作的殘缺的記載。陳群甚至把亞略給仰亞的那本筆記本都展示了出來。再加上,陳群、仰亞還有莫卯他們一起在人民公社宣傳隊,以及後來仰亞的民間蘆笙隊,再到縣裡的蘆笙舞大賽,圖片、影片等,陳群都提供了出來。
至於蘆笙舞,在陳群他們縣開展的歷史有多長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陳群也沒能說出更早的證據來。不過,他在仰亞、王波他們提供的照片和影片中,把那些關於起鼓場、蘆笙場、祭鼓的儀式和這些儀式中的蘆笙舞的存在都一一展示了出來。
因為起鼓、祭鼓、祈年等的民間活動,據專家考證,那就不僅僅是清朝、明朝了。文獻記載,在本地,這些民間儀式活動的存在,差不多和這裡的民族遷徙史都可以結合起來。
這就有更大的說服力證明,陳群他們所在的縣,對於蘆笙的製作和蘆笙舞在本地的發源,都是說得通的。
等陳群把自已的申報材料全部說完,因為他已經是今天最後一個陳述了,所以,在得知陳群原來就是一個在蘆笙及蘆笙方面有專長的『專業』人員後,大家又問起了更多關於蘆笙的問題。
「陳群同志,這麼說,你也是從原來的人民公社宣傳隊到後來的民間蘆笙藝人再到現在蘆笙舞的比賽,你應該是一個這幾十年蘆笙歷史的見證者,你說說這麼多年來,你對於我們本地蘆笙發展的情況,你能再說說嗎?」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這久,我還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開始吹蘆笙的是本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那時候,還是在集體經濟時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