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下葬之前,除了一系列的祭奠儀式外,最有意思的是在棺木入土之前,還要告訴死者他能夠得到的所有隨葬品都是些什麼——喪主得像對待活人那樣,對著靈柩,把別人和自己給死者的隨葬品清單仔細的念一遍。到了下葬的時辰,從靈車上抬下靈柩,再次祭奠之後,就用繩子將靈柩放入穴(坑)內,把“明旌”(原來插在西階前的,帶來了)放在柩上,各種隨葬品擱棺木旁邊,用棺衣蓋住,上面鋪席,加坑木之後掩土,築成墳堆。
埋葬完後,大家還要回到殯所哭一回,稱為“反哭”。之後,還有一系列悼念活動。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墨子要提倡《節葬》了吧?
那個時候,中國人就死不起。一死家貧窮。據說現代的火葬場,也有專詐喪主錢財的勾當,貧困家庭怕也是死不起人的哩。
孔子好在學生多,國君也挺照顧,雖然喪事從簡,但卻基本按照周禮做的(看上去並不簡呀)。當然,也有奇怪的舉動——前面說到的“襲衣十有一稱”的事情。
一代聖人,就這樣入土為安了。剩下一代代活著的人,進行著從不間斷的津津樂道的研究和議論那一場折磨人的“從簡”葬禮呢。
1…06 孔子一米九一形象高大
日久天長,孔子墳墓的周圍,長滿了蔽日的草木,也就成為了後來的孔林——現在也還存在的那個充滿悲哀故事的“孔林”。
魯國的國君魯哀公倒是很會抓機會,到了第二年,就下了指令,將孔子生前所居住的房舍改為了廟堂——就像現代的“故居”、“紀念堂”一類的場所,可能是要作為魯國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等,用以紀念偉大的孔子。
廟堂裡,收藏了孔子的遺物衣、冠、琴、車、書、禮器等等。一直到了漢代,已經過好幾百年了,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到那裡去參觀過,說仍然保持昔日的原貌。後來,那裡發展起來,就成為了“孔廟”。幾千年之後,孔廟成為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被現代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說來,孔子的墓地從來沒有變遷過——它就在孔林之中!
按說,我們完全可以從孔子墓中“請出”孔子來,研究一下他老人家的“DNA”,看一看這位影響世界的、跟耶穌差不多齊名的孔聖人到底是什麼特殊材料組成的?
這是閱讀了《達﹡芬奇密碼》之後,咱產生的一個想法。因為西方世界的耶穌,據說他的妻子的屍骨還存在,只要取出一點兒血跡,不是可以揭開人世間的很多密碼嗎?
孔子的畫像,一直就是一個謎團。
據報道,目前研究孔子畫像的專家是曲阜師範大學文化學院駱承烈教授,他曾經對世人說過,已經廣泛蒐羅孔子畫像,數量竟然達到二千六百多種,並且曾經因此榮獲過基尼斯“收集孔子畫像最多的人”的記錄。但是,連他也沒有宣佈過有哪一張畫像是真的孔子本人的畫像!
而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孔子最早的畫像,是發現於二零零七年——山東東平的一處古墓中精美彩色壁畫,年代為漢代,距今約有二千年左右;可是,那幅畫像離孔子辭世的年代,還是相隔了好幾百年——也不知道是照著孔子本來模樣傳下來的呢,還是漢代人畫的,要是漢代人畫的,幾百年後的人畫幾百年前人的畫像——在沒有刑事相貌學、痕跡考古學的古代,是不可能畫出真人的相貌——即使是科技發達的現代,沒有孔子的遺骨,也完全是不可能畫出孔子生前的模樣!
我們現在還夠知道孔子有一米九一的個頭,是因為有文獻的記載——身長九尺六寸,當時就被稱為“長人”同樣,我們還知道:“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而名丘” (司馬遷《史記》)。還有其它文獻記載說:“孔子生有異相,牛唇虎掌,鴛肩龜背,海口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