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中三年(782年)二月,朝廷頒詔,大封有功之臣:
任命張孝忠為易(河北易縣)、定(河北定州)、滄(河北滄州)三州節度使。
任命王武俊為恆、冀(即正定與衡水冀州區)觀察使(職務略低於節度使,無朝廷頒發的旌節,都團練使與此相類)。
任命康日知為深州、趙州都團練觀察使;
將原屬淄青的德(山東德州)、棣(山東陽信)二 州轉隸盧龍朱滔,並著令其立即從深州撤軍返歸本鎮。
這次封賞,一方面體現出了“先降者重賞”的原則。兩個最大受益者,一為張孝忠,率先歸降,並協助朱滔攻克束鹿、深州,功勞擺在那裡,從易州刺史提升為節度使,名至實歸;二為康日知,寸功未立,只因主動歸降就直接提升為都團練使!
另一方面,在其他問題上又考慮的過於簡單,特別是對一些主要藩鎮將領的利益訴求,缺乏認真的分析與研究,存有重大缺陷,成為禍端再起的重要誘因!
一是沒有體現出貢獻值的大小。比如張孝忠是由朱滔勸降的,別管朱滔動機如何,客觀上畢竟造成了張孝忠歸順大唐的事實。而朝廷對此卻毫無說法,只在名義上劃給朱滔兩個州,實際控制權還在淄青手中,怎能讓朱滔不心寒惱火!
再如王武俊,是他親手誅殺了李惟嶽,造成了戰場局面的迅速改觀。而朝廷卻只給了他個觀察使的職務,與毫無功勞可言的康日知等同,自然讓他心中非常不爽!
二是沒有照顧到各利益方的合理訴求。這些藩鎮將領歸順朝廷肯定各有所圖,在局勢尚未完全底定的情況下,朝廷應予以理解並儘量滿足,以便形成團結大多數、打擊小撮人的有利削藩局面。
朱滔想得到深州,且深州刺史楊榮國本就在朱滔兵威之下才歸降朝廷,朝廷卻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把深州劃給了康日知!
張孝忠與王武俊在成德軍中資歷相同、能力相近、年齡相當,本就是一對互不服氣的競爭對手,給了張孝忠節度使待遇,卻讓王武俊低他一頭,沒有一碗水端平。
如果把康日知的趙州劃歸王武俊,令王武俊為恆、冀、趙三州節度使,那麼情況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賞罰是國之重器,直接關乎人心士氣,怎可不慎之又慎!局面越是紛亂,考慮越應周全。否則,必將一步錯、步步錯!
這紙表彰命令一下,不僅沒有起到激勵士氣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朱滔怨恨朝廷把深州劃給了康日知,一怒之下率兵進駐深州逗留不走。你不是不給我深州嗎,我得不到,他康日知也別想要,有本事就過來打我!
王武俊則認為朝廷因他是李寶臣的親家,對他缺乏基本信任,不願讓他擔任節度使,一旦魏州的田悅被攻滅,沒準就該輪到他的恆冀了。
就在他心生疑慮之際,朝廷又下詔讓他籌措三千石糧食交給朱滔、五百匹戰馬交給馬燧!這讓他不禁有些惱火,我剛一歸順你們,你們就來割我的肉!憑什麼讓我提供馬匹、糧食,這特麼也太欺負人了吧!老子就是不給,一粒米、一匹馬都不給!
當朱滔、王武俊的現狀,傳到被圍困在魏州城裡彷徨無依的田悅那裡,他竟高興的仰天大笑,真是天不亡我也!
田悅幕府有位叫許士則的謀士,心思敏捷、口才極佳,且看問題非常深刻。田悅把他找來交代一番,讓他去見朱滔、王武俊,說服他們與自己結成盟友,共同抗擊朝廷。
許士則領命而去,在深州、恆州與魏州之間縱橫捭闔,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反間大戲。其對人性洞察之精微,利益把握之深刻,簡直賽若蘇秦、張儀在世!
他先取小路悄然來到深州,求見朱滔,對朱滔說:“朱司徒您奉詔討伐李惟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