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欲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以很明確的說,從島歷118年4月5號的那天起,我們的阿肆,算是徹底變了一個人。用一句古話來說,就叫:浪子回頭。
這個變化,或許有多方面的因素:成年了也好、蹲過號子也好、紀念冊也好。。。晴兒也好。
但總之,他就是變了。
雖然阿肆已經離開福利院搬出去住了,但我有感覺,自那天以後,他再也沒有出去偷過東西。
之所以我這麼肯定,有兩個原因:
一來,他並沒有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地給我們買東西帶回來。倒不是說他就變成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了,而是變得更有計劃性了。他會根據孩子們的實際需要,去用自己的津貼購置一些物品帶回來,而不是想到什麼買什麼,一買一大堆。
二來,阿肆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去建設位於102層的圖書館——其實,也就是他和阿伍原本住的那間宿舍,以及隔壁的另一間空宿舍。
他就像一個建築工人般忙裡忙外,先是把兩個宿舍的牆壁打通,然後把裡面的東西統統搬走,最後重新刷了一遍油漆,靠牆放上了六個書架——四個在兩邊,兩個在門邊。中間空出來的地方,則放了幾張桌子和椅子,供我們在裡面讀書用。
至於書籍,大多都是從小上海淘來的。因為需求量的關係,整個下城區的一共就只有兩家正規書店,且都賣得很貴,好幾十一本。即使晴兒捐的一萬極樂幣在裝修完之後還剩下七千,要想用這七千塊錢在正規渠道買書,也就勉強能填滿一個書架而已。
雖然小上海淘來的書大多都比較破舊,有些書裡還有摺頁和筆記,但至少便宜啊,最貴的不過五塊錢一本。所以,當阿肆開了一輛塞滿各種名家經典的共享汽車回到福利院樓下的時候,我們別提有多高興了,爭先恐後地把書從車裡挪下來,搬進電梯裡。
跑了兩三個來回,把錢都用得差不多了,這才終於填滿了靠在牆邊的五個書架。
這一把,幾乎掏空了書販子幾個月的存貨,在偌大的小上海里也算是一個比較罕見的“大事”了。
當小上海的那些商販和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們,從書販子的口中得知我們福利院正在建造圖書館時,他們竟也透過大樓管理委員會發起了一次捐款。你五塊,我十塊,雖然金額不多,但畢竟基數龐大(兩百層樓也得有好幾萬人呢),很快又籌了大幾萬極樂幣出來。
這對瑪麗太太來說,算是個幸福的煩惱。這麼多錢,得花到什麼時候去?
不過,在阿肆的提議下,瑪麗太太先是用這些錢,去政府開設的正規書店裡買了兩百多本連塑封都沒拆過的新書,填滿了最後一個書架。然後,她把剩下的錢轉交給了兄弟單位的24號福利院,在那裡也建了一座圖書館。
自此以後,我們的福利院裡,多了一個叫做“秦晴圖書館”的地方,而24號福利院裡,也多了一個叫做“小上海圖書館”的地方。
瑪麗太太把這一個月來的建設成果,透過郵件發給了住在上城區的晴兒,並邀請她有時間的時候務必下來看看。
雖然沒等到晴兒是否會下來的明確答覆,但她也透過郵件回覆瑪麗太太,自己為孩子們能有這樣一座圖書館而感到高興。
“晴兒,”阿肆看著圖書館門框上自己親手釘上去的那幾個大字,嘴裡喃喃地重複著,“晴兒。”
我知道,這時候的他,一定很想再次見到那個女生,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生。
福利院有了圖書館,所有人都很高興,除了阿伍。
當他從上城區監獄被放出來後,我們還是跟一個多月前一樣,全員守在一樓大廳裡等待他的歸來。
兩個月的時間,讓這個黃髮小卷毛看上去瘦了不少,也憔悴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