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初雖然《桀驁的更新頻率飽受嫌棄,但是林涵的知識底蘊卻從沒人懷疑過,他自小跟著年邁的奶奶在幾位叔叔伯伯家之間顛沛流離,書就是他唯一的唯一寄託,他父親雖然沒來得及給他留下什麼遺產,卻給他留下很多書。小時候那些初到一個新家庭的清晨,在嬸孃隔著窗戶指桑罵槐、那些嬌生慣養的堂兄弟們忙著排擠他嫌棄他的時候,他都是靠書熬過來的。後來長大之後,才能靠著一點寫文的收入和一個大學錄取文憑離開那裡。
他看過的關於水的東西太多了。
所以他摸不準這個水煉之法的水,究竟是怎樣的屬性。在原文中,這個水煉之法是沒有出現過的,就好像神農百草經也沒有出現過一樣,這樣林涵的作者優勢就全然不復存在了。不過這個世界都是他構建出來的,所以應該也是在他的知識體系裡的。
原本關於水,他最喜歡的是左傳中的一句“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幾乎講透了人性,後面關於法律的議論也是他喜歡的。所以他一直是按這個方向在試水煉之法的,用的都是水滴石穿的方法,試圖用靈泉水的衝擊將藥草碾碎,淘去多餘的部分,然而重新凝結成丹。
但是每次藥草一碎,所有藥性毒性全部一齊崩散,他的靈識完全控制不過來,更別說把有用的部分凝結成丹了,所以試了五次,都只弄出一碗混雜渾濁的藥湯,還不如火煉的丹藥。
但這次他想換個方向。
他想的是,在這個世界裡,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之後,鴻鈞於洪荒中講道,老君一氣化三清,而世俗中的老子,就是三清中的太上老君。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也講過水,講的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又說“水處眾人之惡”,這個惡有兩種譯法,有人說是眾人厭惡的地方,也有人說是微小不受注意的地方,林涵的理解偏向於兩者兼有,是指水能去那些眾人不願意去也注意不到的地方,最後對水的評價非常之高,“故幾於道”,
在桀驁之中,道是非常高的存在,老君一氣化三清,是修真界最高的尊神。這個老君指的就是天地大道,指的是自然,而修真者畢生追求的也是至高無上的天地大道,雖然多數只能領悟到大道中的分支比如五行之道,雷霆之道,但只要領悟一條,從元嬰期進入化神期就有了保障,這比什麼法寶飛劍和道行都來得珍貴。
如果水真的如同道德經講的這麼接近於道,那很可能水煉之法中的水,就是“上善若水”的水。
林涵下了決心,將藥草放入靈泉之後,平心靜氣,最後一次將靈識沉入了泉水之中。
修真者進入煉氣期之後,就有了靈識,靈識如同意識一般,是可以控制物體的,不過依附於靈氣,所以只能控制比較低階的法寶,或者如同余天祿那樣特殊處理過的飛劍,只有到達金丹期之後,才能隔空控制物體。
以林涵這種煉氣期的靈識,是控制不了靈泉水這樣的天然物體的。
但青帝秘簡中之所以一定要用靈品靈泉,就是因為靈品靈泉有了所謂“靈性”,修真者的靈識能融入其中,達到控制的目的。
但是林涵試了幾次,發現這並不是完全的控制,不像控制法寶飛劍一樣你讓他去哪就去哪,靈泉水還是儲存了水的本性,比如避高趨低,他最多隻能把靈泉水掀起一個小波浪,卻不能讓它們從碗口般的靈泉裡跳出來。
這也是他為什麼沒法將打碎的藥草凝結成丹的原因,靈泉水本就是無形之物,只要藥草一打散,靈泉水彼此流動融合,一切都前功盡棄。
但這次林涵的想法不同了。
他的靈識沉入泉水之後,並沒有馬上動作。
他在感受水的屬性。
他很想知道,所謂的“上善若水”,這種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