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4/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父母都成了小小走資派,不斷參加各種學習班,參加各種批鬥會,很少在家,於是做飯的事,就落到我們身上。
熬米湯、煮米飯,簡單,複雜的是麵食。在平底鍋裡烙蔥油餅,撥面魚兒,蒸饅頭,都還簡單易學,而且做長了,吃長了,也膩歪,就想標新立異。於是有人發明了打鍋餅——因為朝排是古代官員用的,屬應打倒的封資修一套,所以就叫它“鍋餅”。雖然鍋餅聽起來,遠不如朝排好聽,但更貼切。
家常鍋餅是這樣打的:將一隻舊洗臉盆的底砸掉,放在火爐子上,上面蓋上一個烙單餅的小平底鍋,或和臉盆一樣大小的小鏊子。將麵糰拉長拉薄切成長方塊,用手指在中間壓上三道淺溝,然後抹點水或者豬油,先放在平底鍋上烙熟其中的一面,再將熟的一面貼在臉盆壁上,蓋上鍋,很快另一面就被烤熟了。
沒多久,我們就學會了打鍋餅,我們常常是邊打鍋餅邊吃,吃時又在鍋餅裡抹上豬油撒上鹽粒子,香噴噴得賽過世上所有的美食。父母吃著我們打的鍋餅,總是讚不絕口。
因為簡便易學,器具又是現成的,所以這種打鍋餅法很快在縣城裡普及開來,算是當年運河街上家庭飲食上的一場革命吧?
過了幾年,又出現了夾子餅,即用鐵製的模具,將麵糰夾在其中,放在火爐上兩面翻烤,烤出來的餅更好吃,也更好看。據說這種夾子餅,是鐵路上的人從連雲港那邊學來的,開始時,夾子極少,要到處借,後來市場上就有人賣夾子了。因為夾出來的餅有好看的花紋,我們又叫它“花餅”。
改革開放後,市場放開,街上一下子出來無數的鍋餅攤,人們很少自己在家做乾麵食了,而鍋餅一吃又是幾十年,直到今天,還是人們鍾愛的主食。前幾天,放假回來的女兒還特別叮囑我,晚飯不要買煎餅,要買鍋餅,熱的。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一日星期五上午10時41分 。。
燈
六十年代初,縣城裡的居民大都還用煤油燈。那種極好看的亞葫蘆形狀的玻璃煤油燈,極少有人買的起,馬燈已是奢侈品,汽燈簡直就是稀世珍寶了。大多數的人家,用的都是自制的煤油燈。盛燈油的瓶子,五花八門,甚至還有用泥涅的,最常見的,當數小小的墨水瓶,外加一個銅錢,銅錢的方孔裡再插上一個綿紙的捻子,一個小巧耐用的煤油燈就製成了。
關於煤油燈的最早的深刻記憶,是到街裡的供銷社打洋油——洋油就是煤油,那時許多物品都冠以洋字,什麼洋油,洋火,洋車子,洋鎬……因為這些不起眼的物品,中國人自己造不來,都是洋人的廠子造出來的。打洋油的瓶子是酒瓶子,瓶蓋子是紙塞子,
六十年代中期,居民用上了電燈。幾十家,一個電錶,每家不論幾間屋,都是一盞十五瓦的燈泡,高高的懸在屋樑上,雖然很是昏暗,卻還是比煤油燈強上許多倍。因為一個表訂價,電費就由幾十家平攤,大家輪流交電費。為了公平起見,大家規定天黑才開電錶。有一次我放學回家,天已黑,卻沒開電錶,我站在凳子上合上了閘刀。不久就聽外面亂嚷嚷,原來有人正修電燈,被我拉閘刀給電了一下,從凳子上摔了下來。後來,有人換大燈泡,採取用紙條封住燈頭,還有人多拉燈泡,就輪流派人夜裡檢查。為此,街坊裡打打鬧鬧了不知多少次。後來,大電錶分成了五六人一戶的小表,再後來,一家一表,才了卻了無味的爭吵。
作者題外話:電錶分成了五六人一戶的小表,再後來,一家一表,才了卻了無味的爭吵。。 最好的txt下載網
黑風口
西立交橋朝東100米左右的地段,舊時叫黑風口。沒建立交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