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知道,這能前來這裡排隊的人,病情一般都不輕,這洪代珍的本事還真治不好幾個,都是裝模作樣的檢查一番,然後開個方子了事,遇到實在危機的,洪大夫就直接建議送醫院了,反正他這打得是義診的幌子,沒什麼負擔。
所以說,王志才看不過去了,王志行醫千年,自身醫術強悍,這醫德自是不用說,人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醫之大者自當為患為病,要是披著醫生的外衣到處行騙,這種行徑還比不得真正的騙子,這是在給醫生抹黑啊。
王志的牌號是第十五號,洪代珍平均看一個病人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準確的應該說是忽悠一個病人大約十五分鐘,等到王志時已經過了兩個多小時了。
王志倒是耐心很好,一直坐在邊上冷眼旁觀,看到第十四個人下來,此時施施然走了過去。
包青痕看到王志過來,眼中就是一陣寒光,頗有些不善。
王志直接無視了包青痕的目光,拿出牌子輕輕的一拋,笑道:“這個不算是耽誤洪大夫的時間了吧?”
包青痕接過王志拋來的牌子,看著王志的眼睛一字一頓的輕聲說道:“我希望你不是來找茬的,要不然”
“我自然是來看病的。”王志輕聲一笑道:“要不然誰吃飽了撐的花那麼多錢。”
第六章 請先生救我
() “胳膊伸過來吧,我先給你把把脈。”洪代珍畢競年紀大了,還算沉穩一點,並不像包青痕那麼急躁,面對王志卻還是帶著淡淡的微笑,頗是有些醫者之風。
王志很是平靜的伸出右手,將手腕輕輕的放在了桌上的脈枕上,看著洪代珍診斷。
洪代珍伸出右手,三根手指輕輕的搭在王志的手腕上,凝神聽脈。
診脈即切脈,俗稱“號脈”,早期的號脈方法很是繁瑣,要切按頭,頸,足多處部位的脈動,後來才演變為只切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
就是在這寸口短短的寸許長脈動上,古代醫家做足了功夫,耗費了很多心神才是整理出一套系統的理論依據。中醫中將腕脈橫紋向上一寸的這段脈動分成了“寸,關,尺”三部分。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可以反映不同的臟腑病變。
切脈可以說是中醫裡面最為重要和玄妙的一門學問之一,一箇中醫大夫是否稱職,從切脈就可以看出深淺。切脈的部位,力度,指法都是很有講究的。
中醫裡面有“望,聞,問,切”四法,前面三種是大夫對病情的初步瞭解,而切脈則用於最後的求證,作用不可謂不大。
如果說望診是中醫的最高境界,那麼切脈就是中醫的憑證和基礎,是最後用藥的依據和標準。
一般診脈時大都會用三指,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
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髒,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不得不說,洪代珍的基礎功夫還是很紮實的,無論是診脈的手勢和力度把握的都很到位,此時洪代珍三根手指在王志的手腕上不斷的變換著力度,時輕時重,眉頭緊皺,不斷的思索著。
王志知道,這洪代珍是有些迷茫了,要知道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是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中醫中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面板上叫舉,又叫浮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