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第1/2頁)
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對於這種流行說法,也有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提出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十二月稱&ldo;闖王&rdo;的。其理由是,李自成並不是高迎祥的部下,而是一支獨立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在米脂縣起義後稱&ldo;闖將&rdo;。據《綏寇紀略》記載,高迎祥死後,部眾&ldo;推其弟迎恩為長&rdo;,可見當時統領義軍的是高迎祥的弟弟高迎恩,擁戴已故主帥的弟弟為首領,這也符合人之常情,相較之下比推舉李自成更為合理。而且,如果說李自成在高迎祥被俘後被關中起義軍共推為&ldo;闖王&rdo;,明朝負責鎮壓義軍的官員不會不知道,也沒有必要掩飾或迴避這樣的事情。可是在祟禎十三年十一月前,鎮壓關中義軍的明軍將領在其奏報、檔案中,凡是提到李自成的地方,都稱他為&ldo;闖將&rdo;而不是&ldo;闖王&rdo;,可見當時李自成並沒有稱王。還有學者提出李自成根本沒有參與黑水峪戰役,那時他正率軍獨立徵戰,因此從時間上和李自成當時所處的境況上來看,都是不可能受高迎祥部下擁戴而稱&ldo;闖王&rdo;的。所以有人根據《甲申傳信錄&iddot;李闖始末》所載&ldo;是年(崇禎十三年),自成復招集亡命百餘人,潛渡入豫,計取洛陽,群盜復聚,自成遂為戎魁,稱闖王&rdo;,又據記載李自成攻克永寧時(1640年12月),&ldo;恃其眾日益強,乃自更其號曰闖王&rdo;,斷定李自成是在崇禎十三年十二月底於永寧稱&ldo;闖王&rdo;,次年攻破洛陽後,&ldo;闖王&rdo;之名才廣傳天下。
但對這種說法也有人認為難以成立,不足為信。因為《豫變紀略》上記載李自成稱&ldo;闖王&rdo;是在他攻克永寧之後,攻克宜陽之前,而事實上攻克永寧是在1640年12月27日,攻克宜陽是在12月20日,這在時間上是說不過去的。可見《豫變紀略》的記載有問題,不足為據。還有一種觀點是李自成在崇禎十四年正月攻克洛陽後,才始稱為&ldo;闖王&rdo;的,此說始見於明末清初人的著述。鄒漪的《明季遺聞》說:&ldo;自成既入洛,撰九勸九問諸詞,勾引饑民,遂為闖王&rdo;,張岱《石匱書後集》稱:&ldo;流寇李自成破河南府……稱闖王,獨雄一部&rdo;,等等。此外,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談遷的《國榷》中也持此種觀點。這種說法似乎更加符合歷史事實。當李自成農民軍突入河南,攻克洛陽前後,為適應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認真總結了過去長期鬥爭中的經驗和教訓,陸陸續續提出了許多新措施、新政策,開始制定出正確的政治綱領,提出了明確的鬥爭口號。諸如:均田、不當差、不納糧、賑濟貧困、除暴恤民、任用好官、平買平賣、通商賈、撫流亡……這支農民軍的鬥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時,為進一步號召貧苦人民起來造反和便於領導起義隊伍,李自成在洛陽公佈&ldo;九勸九問……遂為闖王&rdo;。李自成似乎有意於以洛陽作為建國京城,在此稱&ldo;闖王&rdo;,又為爾後正式稱王稱帝作準備。在李自成打入洛陽後,伴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發展,使他在農民軍中的威望大為提高;而起義軍保護貧苦人民利益各項措施的提出與實行,也使他愈益博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熱烈歡迎。到了這個時候,李自成稱闖王的條件已經具備。因而,當李自成一稱闖王不久,在河南各地立即開始流行有關闖王的歌謠,如&ldo;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rdo;,&ldo;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