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第2/3頁)
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顧氏祠堂裡,由於歷史的久遠,祠堂毀壞無存。經過歲月的沖刷,直到上世紀抗日戰爭勝利後,東林書院才得以重修,這副對聯才被重新刻寫掛在院內。1960年,被譽為&ldo;三家村&rdo;之一的著名作家鄧拓先生來無錫參觀東林書院,見到這副對聯,心情非常激動,印象非常深刻,回京後就寫了篇《事事關心》的文章。鄧拓在《事事關心》的名文中,提倡既要認真讀書,又要關心國家大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但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的《無錫大觀》,記載此聯卻為&ldo;事事在心&rdo;。稍後,1930年代出版的《無錫指南》中有兩處提及此聯,一處標註&ldo;事事在心&rdo;,一處卻是&ldo;事事關心&rdo;,前後自我矛盾。由於鄧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ldo;事事關心&rdo;說廣為流傳,現代流行的教科書一般採用&ldo;事事關心&rdo;的說法。孰是孰非卻一時間難以斷定。&ldo;事事關心&rdo;便於學生記憶,而且比較符合當時建國後的政治氛圍;但從明朝後期的社會背景仔細推敲起來,&ldo;事事在心&rdo;則有著更為深厚的哲學意義和人文背景,更具合理性。
東林書院依庸堂
明朝專制君主集權日漸走向極端,厲行禁忌主義的文化高壓政策。一方面,朝廷將儒學尤其是宋明理學規定為士人必須崇奉的官方哲學,使宋明理學神聖化,並將科舉制度進一步八股化,規定科舉考試必須以官方所規定的四書五經為標準,考生必須在官方劃定的範圍內埋頭苦讀,答題也必須有固定的格式,以培養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屢興文字獄,決不允許有與官方不一致的思想,對於那些在思想、文字上稍有越軌悖逆表現計程車人予以無情鎮壓,甚至株連九族。然而,文化上的高壓政策,並不能完全阻止民間的自由思想。在民間一股追求獨立人格的思潮也在潛滋暗長,文藝領域有唐寅、祝枝山、徐渭等狂放之士,思想領域則有王陽明心學的崛起。心學是一種高揚&ldo;心&rdo;亦即人的主體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以&ldo;心&rdo;為天地萬物的主宰,提出&ldo;心即理&rdo;、&ldo;心外無理&rdo;以及&ldo;知行合一&rdo;等著名命題,&ldo;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rdo;,是心學的主旨。王陽明稱,事父事君之理&ldo;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rdo;&ldo;心外無理,心外無事&rdo;。而且,心學受到禪宗的極大影響。在禪宗裡,很早就有&ldo;念念在心&rdo;的說法,即&ldo;唸佛須念念在心,深求佛教實義&rdo;之意。可見,王陽明的心學,有著明顯的反抗封建專制壓抑的自由傾向,是對越來越專制的明朝社會的反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哲學背景下,顧憲成創作該聯時,寫成&ldo;事事在心&rdo;是很有可能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