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報導:劉汝明之輕棄張家口,固然是一大原因,但還有其他錯誤因素存在。首先是劉氏&ldo;留其主力於張家口之南,散駐宣化、涿鹿、陽原、蔚縣,早作退逃之佈置,而遣其雜色部隊與敵軍對抗……南口特別緊急時,湯恩伯曾電劉,請將其駐涿鹿、懷來附近之某團,向南稍為移動,必要時請其增援,劉亦始終未與復電。劉之主力盡在後方,張北敵人反攻之時,劉不調其主力赴前方,而反向湯恩伯請兵。……涿鹿為劉汝明基本部隊所在,而日機竟未曾以一彈相加。&rdo;&ldo;但是劉汝明之&l;不堅決抗戰可以緩和日軍進攻&r;之迷夢,終被日軍不客氣的重壓所粉碎。日偽軍節節進逼張家口,……傅主席為大局起見,不得不移南口待命出擊之師,反戈以救張垣之急,劉至此始倉皇調其後方基本部隊及炮兵至張垣應戰,而大勢已去,……張家口以西鐵路,被日軍截斷,傅主席所部亦大半作冤枉之犧牲。八月二十五日夜間,&l;滿&r;軍先頭部隊入張家口,劉部倉促敗退。自此日軍的目的已達,無利用劉汝明之必要,向之對劉部後方異常親善之日機,至此成群結隊轟炸宣化、涿鹿、蔚縣等地,其所用炸彈,尤大於炸湯恩伯者雲。&rdo;(《察綏晉諸戰役》,載《文匯年刊》,1939年出版。)
對於南京與社會各方面的問責,劉汝明並不服氣,許多年後,退到臺灣的劉氏曾著文為這段經歷辯解,認為自己盡到了一個軍事指揮官的責任,軍隊棄守潰敗與自己無關,外界盛傳的一切皆是嫉妒自己的軍隊將領與大公報記者範長江之流造謠與挑撥離間所致。在提到範長江時,劉說:&ldo;一天,副官遞入一張訪客名片,上書&l;大公報記者,十三軍顧問範長江&r;。我請他進來,交談不久他即說中央不是真抗日,我頓覺很不中聽……範又向我請求兩件事,一、由他來負責組織察省民軍;二、借給他幾千元作為組織費用。我與範素不相識……且範言論乖謬,我只回答他待我與湯軍長商議後再作決定。他居然又要先借一千元,我當即允應。那時我尚不知範是共產黨,才肯借錢給他。後來,範擅自往各縣組織民軍,許多縣長紛紛向我請示處置,範對那些縣長說,十三軍是中央軍,我們是&l;雜牌軍&r;,著縣長支援他,準他組織民軍。我命令各縣長,倘範長江強要組織民軍,就將他捕送省府,範聽說我要捉他,就逃走了。&rdo;又說:自此範長江懷恨在心,&ldo;我離開察省後,他說我在張家口一槍未放,一人未傷,便告棄守。張家口戰役由八月十八日到廿七日曆時十天,我旅長馬玉田、團長劉田均於是役陣亡。此外,旅長李金田,團長劉居信、李鳳科均重傷,營長以下軍官傷亡二百三十員,士兵伍千一百多名。張家口戰役的詳細經過及人證,以下尚有說明,由上列傷亡數字已不難想見當時官兵浴血奮戰的壯烈情形。但範長江居然說我一人未傷,一槍未放。走筆至此,不禁痛罵範長江喪盡天良。&rdo;(《劉汝明回憶錄》,劉汝明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再版。)
劉汝明的辯解是否屬實,此時已無人再顧及了,但從南京政府給予的撤職留用處分看,當時的社會輿論與國民黨軍政高層對劉氏的所作所為,恐怕少有好感。傅斯年所得訊息,正是多方面綜合情況的反映。
[5、12、13]楊天石《1937年:沒有在存亡時刻選擇投降的蔣介石》,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集刊》第1輯,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下同。
[6]《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耿雲志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