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鹿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科爾沁草原東南。
海東青劃過長空,十二路排開的騎兵大縱隊蔓延十餘里,快步穿行於曠野。
各色軍旗迎風獵獵,邊路旗奴廝役牽駝埋首,中間各旗戰兵卷甲馳馬,數輛由九牛拖拽的王帳大車吱呀前行。
傳令騎兵在佇列中往來穿行,薩滿在車前披掛舞蹈,和尚在車上吹奏法螺。
滿洲軍在前進。
崇德皇帝,就在軍列正中的移動汗帳裡。
黃臺吉披掛上下分體的石青藍緞繡龍布面甲,抱著稜盔手按長桌,目光死死盯著桌上輿圖,背影雄壯得像一座山。
歲月不饒人。
他已經四十四歲,年輕時活躍戰場的健壯體魄,已因年齡增長和生活方式變化至於發福,胖得超過了二百斤,好馬都難以單獨馱載。
以至於行軍百里這樣的小事,都需要兩匹好馬交替馱載。
實際上不光黃臺吉,各旗滿洲貴族,雖然軍旗有制,但鎧甲與常用衣物面料多用藍緞,平民日常則穿佛頭青布,一樣也是藍色為主。
傳統來講,女真尚白,不過傳統與喜好往往會受周邊環境而改變。
就比如在朱元璋時代成為屬國的朝鮮,春聯顏色為白色;而朱棣時代以後被討為藩屬的越南,春聯就是紅色。
因為在朱元璋時代,春聯是對聯,它就是白紙黑字。
事實上對聯這個有文藝傾向的達官貴人傳統,就是由朱元璋將之推廣入民間的,讓人人都寫。
而由對聯變化出的春聯,則是古代最強防禦術,桃符的演變。
以前都是用桃木板掛著“神荼”、“鬱壘”二神之名來辟邪,後蜀主孟昶第一個在桃木上寫了對聯,後來成為傳統。
直到朱元璋時代,才定下用宣紙做對聯,家家戶戶掛春聯的規矩。
但這會存在一個問題,過年大門上的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這一套終極防禦裝備,為的都是辟邪。
唯獨這春聯,它沒有辟邪防年獸的意義呀。
偏偏,作為十四世紀最有權勢的男人,他定下的規矩無人能改。
所以直到朱棣登基,這位爺連誰當皇帝的規矩都改了,天底下還有什麼規矩是不能改的?
春聯就變成硃砂色,終究增加了辟邪功能。
歹青眼下遍地藍色的服色習慣,也跟大環境有關。
這種藍緞,名字叫石青倭緞。
雖然叫倭緞,但其實面料既不倭,也不緞,一來是倭國沒這工藝,二來它是一種起絨織物。
它其實是傳統的天鵝絨。
之所以叫倭緞,是其最早作為奢侈布料,經由倭國與海上倭寇流入漳、泉一帶,後來經過國產化製作改良,成為漳絨,也就是天鵝絨。
天鵝絨其中的一種製作工藝,在江寧織造府演化為後來的石青倭緞。
料子用的是蜀絲,大規模織造於南京和蘇州,其工藝是多層結構,先染後織,織造時用短棉絨夾藏在經線裡,織幾寸就加以刮磨,使絨面極亮。
因其看起來複雜奢華,在中原短暫流行過一段時間。
隨後織造業巨賈就發現這種面料,不實用。
在階層簡單、製造能力差的社會環境,會讓價值虛高的製造奢侈品存在肥沃土壤。
而在階層複雜、製造能力強的社會,就會讓這種土壤變得貧瘠。
懂行兒的人多了,參與制造的人多了,有文化傳播能力的人多了,掌握基本財富的人多了。
只要這些人普遍認為這樣東西不好,那麼它虛高的價值很快就會受到輿論影響。
織造複雜、成本高昂、外觀奢侈的石青倭緞,就在幾十年前面臨這樣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