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才稱其為道。再說得直白點,陰陽不是道,陽了又陰陰了又陽的這個過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說“所以迴圈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語類》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若只言陰陽之謂道,則陰陽是道。今曰‘一陰一陽’,則是所以迴圈者乃道也。”。
陰陽是氣,“通天地者一氣耳”,而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陰陽學說,不僅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也是宇宙的總規律。
感動
感動。我們每天都在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或總是要想法去感動別人,以此來純潔我們的心靈,並使這個世界充滿溫情。
這個每天都跟我們情感發生親密關係的詞彙卻是來自於易經。天地萬物,無非陰陽間的關係,而陰陽間的關係都是“感”出來的,“感”出無處不在的陰陽關係,目的是為了見出陰陽之本性來。
“感”,即是“鹹”卦的“鹹”,鹹卦體現的是夫婦之道。《荀子?大略》篇:“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講的是更寬泛的人倫禮儀。總之,“感”並不就是感情之意,而是“感” 而生“情”,上智下愚,都有自己的感,都有自己的情。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情”是“感”的結果,有感而後有關係,有關係而後有情有表意;感不同,關係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
但是,必須要知道的是,人之感主要是為了感天地,感生命之受,而不是把自己與天地隔離,與自己一己之私心為伍。也就是說,心的最高境界是做到與萬物無逆,這反而就需要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感動遠離,一般意義上的為人事之感,不過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我們的新的內心羈絆而已。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說:老子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非哭非笑般的“三號而出”,也就是面無表情地喊了三聲就走了。老子的學生不解地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秦失說:這是最高的禮貌啊。老子是超然物外之人,他真正做到了“內直者,與天為徒”(《莊子?人間世》)的境界,即心中空空平平、清清靜靜,並達到了天人合一。天地無心而成化,老子也是無心而生仁,七情六慾已經不能動心了,生死亦不能入於心中,他只有仁慈。因此,我這樣做,就是因為我瞭解他啊。你們這些跟老子學道的人,不但動了真感情,而且還大哭大叫,可見,是己未立、道未生,沒有學好啊。
這才是感出了大境界的人。理解這一點,其實正是為了超越於一般意義上的“感動”,而一般意義上的感動,大體也就是梁漱溟將其分類為恥感文化的原因之一。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古人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為什麼說是“聽”天下而沒有說“看”天下?就是因為“聽”是全面的,而“看”是不全面的。眼睛看得不全面,總有看不到的地方;耳朵聽的功能卻是不受方位界限的。人們就此總結: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說明了聽的比看的要廣泛。
三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劭,在其《人物誌》中撰曰:“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主要意思是,聲音的變化,集中表現於人的相貌表情之中。
《史記?樂書》雲:“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正因為它能讓人動盪血脈、調振精神,並且常常能使人開解心意。這就是有的人一聽到某種聲音就會產生流連歡喜的原因所在。中醫裡有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