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眾所周知,先與北宋幾成鼎峙之勢的有遼朝和西夏,其後金朝取代了遼朝,繼續與南宋、西夏維持三分天下的格局,故而也有個別史家把這一時期稱為後三國,不過這一叫法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至於書名《細說宋朝》,並不意味只說宋史,而無視遼金西夏的歷史,也決無中原王朝中心論的傾向,只是尊重黎先生原先的命名,保持書名的簡明醒目。不過,真要以四十餘萬字篇幅,對宋遼夏金史,面面俱到地細說,也是不無困難的。故而只能以宋為主,兼顧其他,有所取捨,詳其當詳。
黎東方先生的說史系列,是以其歷史感和可讀性的高度統一而贏得讀者的。這也正是續作者應該追求的境界。然而,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所謂歷史感,不僅所敘述的每一句話都是言之有據的,而且所評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歷史眼光的。所謂可讀性,就是行文表述應該使非專業讀者也能夠饒有興趣地讀下去,而不是隻有狹窄同行圈子的學術論著。以既有歷史感又有可讀性的&ldo;細說,&r;清除那些有悖史實的&ldo;戲說&rdo;,是歷史研究走向社會民眾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學者宣傳歷史科學的重要任務。
也許,有人會以所謂學術性來鄙薄這種工作。實際上,學術性與否並不取決於著述的形式。張蔭麟《中國史綱》的學術價值早就為學界所推崇,而那部著作完全不用引文,使人讀起來十分有味。業師程應謬先生對這種撰述風格推崇備至,他的《南北朝史話》也有這種流風餘韻。你能說這些著作不具學術性?目前史學界似有一種誤解,認為徵引文獻、規範注釋的才是學術專著。實際上,對任何一個治史者來講,為白己的論著註上些引文出處,並非難事。而頗有些藉此披上學術化華衰的所謂專著,其實倒是並無學術性可言的。話扯遠了,有諸先賢的珠玉在前,我敢不努力從事嗎?由於叢書的體例,對不得不節引的舊史原文和不得不吸收的前人成果,也不能一一出注,這是必須在此致歉的。
細說宋朝1:先說個大勢
與漢、唐、元、明、清相比,宋朝能否視為大一統的王朝,是大有疑問的。讓我們先從這一時期的大勢說起,然後再下判斷。
比起北宋來,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立國先後上應該排位老大。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透過部落選舉成為契丹族的部落聯盟長,而朱溫推翻唐朝、建立後梁也恰在這年。十年以後,916年,耶律阿保機廢除部落聯盟制,正式稱帝,國號契丹。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7年),遼朝第二代皇帝遼太宗從後晉高祖石敬瑭那裡奪取了燕雲十六州。其後,遼朝騎兵就對中原王朝構成了揮之不去的軍事威脅。自宋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代周以後,宋遼關係就長期籠罩在這一陰影下,直到澶淵之盟以後,才進入較穩定正常的相處階段。遼朝的疆域東臨今天的日本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北至今色楞格河和石勒喀河一線,西接額爾齊斯河上游,南在今天津海河、河北霸縣、陝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接壤,迤西過河套與西夏交界,領土面積比北宋還大。
自党項族領袖李繼遷在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叛宋以後,宋夏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並不比宋遼之間有所遜色。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西夏的疆域最大時東臨黃河,西盡玉門關,北達大漠,南迄蕭關(金甘肅環縣北)。西夏建國以後,在11世紀40年代,先是屢敗宋軍,繼而重創遼師,終於造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今天中國境內,以北宋時期的政治版圖而言,還有與宋以大渡河為界的大理國,今西藏、青海和川西一帶的吐蕃諸部,今新疆和中亞的回紇諸汗國。在這些地方政權中,只有大理國與宋關係尚稱密切,其他政權與宋往來無多,就此帶過,不擬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