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 (第3/5頁)
天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陷入了沉思當中,劉辯卻是盯著陳琳道:“傳說陳先生文章寫的好,朕這裡也有一篇文章,還請陳先生品閱!”
眾人皆是驚訝的看著劉辯,這才十數息不到,你便想到了?便是比鬥中的眾人也望向劉辯,想要聽聽他這麼快便想好的文章為何。
“還請陛下指教!”陳琳臉色一抽,拱手說道。
劉辯想的這文章並非是詩賦,還是一篇檄文,是根據後世駱賓王撰寫討武則天檄文的啟發而來,用到陳琳身上在合適不過了,因為陳琳如今的身份,還是袁紹的臣子。
劉辯笑道:“朕這篇文章名叫《討袁檄文》,你且聽好了:
冀州史袁氏,性非仁德,地實卑劣,昔先帝在世,身無寸功,恬為校尉,此仗家族之勢也。先帝崩隕,進執大權,欲除宦黨,本一衛可平,卻勸進諸侯,使進戮於閹宦之手。宮闈大亂,董賊入京,天下分崩之始也。
紹獨出京,受封渤海,皇室蒙難,忠臣身死,幸朕北獵於並,召群雄討賊於關東,免大漢四百年基業不失。然紹弟術,已有不臣之心,意擁陳留,後卷攜諸侯器物於淮,各路諸侯同心戮力,獨袁不從。
後自散,朕不究,紹得渤海而不思,反客為主而得冀,屠戮朝臣,數起兵戈徒增傷亡。建安初,術篡逆,群雄皆起獨紹不應,次年冀荒,百姓離之,紹卻陷朕於不義。
以此累累,紹實乃狼子野心也!袁氏四世三公,世受恩崇,卻不思為國?紹先陷國,後陷家,其後陷長,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也,噫!世間竟有此等人物?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直白,這文章非常的直白,白到在場學子不過幾個月的學子,甚至是農夫也能略懂一二。陳琳臉色蒼白,面對這篇文章陳琳心中委實升不起針鋒相對的念頭。
其意思便是:如今的冀州刺史袁紹,並非是個仁德的人,而是一個卑鄙的小人。先帝在世之時,袁紹做過校尉的官職,但其實他沒有立過什麼功勞,靠的是家族的勢力罷了。後來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執掌大權,想要除掉禍亂國家的宦官。宦官是什麼人?依靠的是皇帝,皇帝一死,想要滅宦官只需派遣一隊衛士入宮剿滅就可以了。然而袁紹呢?是他建議何進召集諸侯入京對付宦官,沒想到宦官先下手為強,搞死了何進,讓朕被宦官擄走,他袁紹將皇城弄得大亂,沒長鬍子的就殺。後來董卓入京,掀起了天下大亂的序幕。
第一段,劉辯便將袁紹扁的一文不值,說他沒有才能,儀仗家族的勢力做官,還將致使天下大亂罪魁禍首的帽子蓋在袁紹身上。
第二段,又開始討伐袁紹了,袁紹將天下弄得大亂,自己就逃跑了,還接受了逆賊董卓授與他的渤海太守的官職。這個時候皇室蒙難,大漢江山快要保不住了啊,多少忠臣被董卓害死?多虧了朕帶著忠心的臣子去幷州狩獵,拉起了一支隊伍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如此才保住漢家四百年的江山。
討伐董卓的時候啊,又是袁家不聽話,袁術還企圖擁護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後來還裹攜各路諸侯的糧草輜重逃到了淮南。而袁紹也不是個好東西,各路諸侯的出力攻打董卓,就這個袁紹不聽話,做做樣子,導致討伐董卓功敗垂成,沒能一舉消滅他。
第三段,劉辯又討伐了袁紹,說各路諸侯散去之後啊,朕念在袁紹響應討伐董卓的號召。沒有追究他的過錯,但袁紹卻不思量自己的過錯,反客為主奪了冀州,害死了韓腹以及忠心於他的大漢忠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