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呃逆
[病案]患者馮某,男,34歲,因突發頑固性呃逆於1977年8月26日來診。據患者自述,10天前因參加專業小號吹奏的突擊訓練後出現呃逆症狀。初起時呃聲高亢洪亮,每次發作持續約1小時,發作間隔3-5分鐘。曾先後於外院就診,給予針刺治療(取穴內關、中脘等)及口服藥物治療(冬眠靈、安定、普魯本辛等),均未見明顯療效。
近3天來,患者症狀明顯加重,呃逆呈持續性發作,發作時伴隨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表現為頸部過伸、頭向後仰、面部潮紅、大汗淋漓、全身不自主抖動。同時伴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無法正常進食飲水,稍進飲食即誘發嘔吐,夜間無法入睡,導致患者極度疲憊。患者曾嘗試服用中醫方劑旋復代赭湯,並接受針灸治療(取穴內關、天突、膻中、氣海、期門、神門等),均未獲效。期間雖經肌注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可短暫入睡,但醒後呃逆立即復發。
[治則]寬胸理氣,和胃降逆。
[取穴]重力按壓翳風穴,呃逆立即停止。約20分鐘後全身顫抖,煩躁不安,遂肌注冬眠靈25毫克,靜滴10%葡萄穗500毫升加50%葡萄糖60毫升,當天和次日呃逆未發作,飲食睡眠均正常。間隔二十五小時以後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發作一次,即中度按壓翳風穴而愈,以後未再復發。
[評析]呃逆,又稱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其發生常與多種因素相關。中醫理論認為,呃逆的成因多與飲食不節、外感寒邪、情志失調及臟腑功能紊亂有關。具體而言,過食生冷食物可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胃氣上逆;突然吸入冷空氣則易使寒邪直中胃腑,擾亂氣機;長期疲勞過度可耗傷正氣,使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肝火犯胃則因肝氣鬱結化火,橫逆犯胃,致使胃失和降。正如《景嶽全書·呃逆篇》所言:\"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明確指出呃逆的根本病機在於氣機逆亂。
在治療呃逆方面,中醫針灸療法具有顯著療效,其中翳風穴的應用尤為值得關注。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屬手少陽三焦經之輸穴。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主司全身氣化,通行元氣,為氣機升降出入之通道。刺激翳風穴可發揮疏調三焦之氣的功效,透過調節三焦氣機,使上逆之胃氣得以平降,從而達到治癒呃逆的目的。現代研究也證實,刺激翳風穴可透過神經反射調節膈肌運動,緩解膈肌痙攣,進而有效控制呃逆症狀。
臨床上,應用翳風穴治療呃逆時,常採用針刺或指壓療法。針刺時,可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後,選用1-1.5寸毫針,向對側翳風穴方向斜刺0.5-1寸,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對於不宜針刺者,可採用指壓法,以拇指指腹按壓翳風穴,力度適中,以區域性酸脹為度,每次持續按壓1-2分鐘,可反覆操作。此外,根據患者具體證候,還可配合內關、足三里等穴位,以增強療效。
預防呃逆方面,建議注意飲食調養,避免過食生冷、辛辣之品;注意保暖,防止外感寒邪;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對於頻繁發作或持續時間較長的呃逆,應及時就醫,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總之,呃逆雖為常見症狀,但其發生機制複雜,治療應辨證施治。翳風穴作為治療呃逆的有效穴位,透過疏調三焦氣機,使胃氣降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色,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