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2頁 (第1/2頁)
純潔滴小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來晉國三分,對外開拓之心以及能力,自然就不足了。
至於楚國,楚國可謂是與乾國大面積的接壤,雖然偶有摩擦,甚至也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戰爭,但卻並未爆發過真正的國戰。
這並非意味著楚人喜歡和平相處,事實上,楚國的侵略性一直很強。
大夏崩塌後,東方一時間小國林立,而滅國吞土最多的,其實就是楚國。
八百年大楚,其實一直在吞併周圍的土地和小國。
楚國這種皇帝和大貴族的分封制模式,有利有弊,利處就在於,無論是皇室還是下面的大貴族,他們對擴充自己的地盤,都有著一種本能的渴望。
較為尷尬的是,吞併到北邊時,晉人修建了鎮南關,擋住了他們,吞併到西邊時,他們遇到了和燕人一樣的問題,財大氣粗的乾人,在山脈裡,修建了一座座軍寨。
可惜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真正嚴謹的測繪師,以一己之力做到孟壽那般著四國史書一樣丈量四國之地,但那些曾遊歷過四國的人,都發出過類似的感嘆,四大國中,論土地廣袤,當以楚為最。
但楚國的土地,不及乾國富饒,因為大澤和山林眾多的原因,常常被冠以「窮山惡水」之名;
楚國的人口,也沒有乾國的多,因為大楚至今都未曾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內還有大量表面恭順亦或者是還在動亂中的山越部族,以及掌握著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貴族。
不過,如果摒除掉這些先不看的話,楚國的文化,實則是無比繁榮和燦爛的,和乾國儒家大一統的格局不同,楚國可謂是真正的百家爭鳴。
……
「嗡嗡嗡,咿呀咿呀……」
「咚咚咚,哈去哈去……」
荊城外的碼頭上,
一支自南面來的遊歌班,正在賣力地表演著。
遊歌,顧名思義,遊走的歌舞團。
相傳,當年楚侯開邊時,軍隊裡就有他們的存在了,早年,他們表演的是傳承於大夏的歌舞,為士卒鼓勁;
而後,在吸納了山越文化後,融入了新的元素。
歌聲中加入了一些偏向原始的音節,舞蹈中在保留古夏舞有序嚴謹的同時,也加入了很多野性和大膽的元素。
在楚國,小一點的遊歌班,活躍於城鄉之間,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廟會小慶,都離不開他們的身影;
大一點的遊歌班子,則遊歷全國諸郡,以期在國內獲得名氣,吃全國的飯;
最大的,那就是在郢都,專供皇室祭祀時所用。
而眼下這支出現在荊城的遊歌班,在楚地也算很有名氣的了,據說班主是一位貴族私生子。
在楚國,也是有著極為清晰的嫡庶之分的。
但楚人喜歡浪漫,而私生子,往往是浪漫後的產物。
所以,人們本能地會鄙夷私生子,但還是會很喜歡聽關於私生子的故事。
這一段舞,節奏輕快,外加隊伍裡的男女穿著都很清涼,當真是吸引了很多目光。
荊城的守軍,不算多,因為它處於一個很安全的地方,且在附近,有好幾處兵馬駐紮著,可謂是朝發夕至。
但這裡的人流卻極多,民夫為主。
如果說穎都,是燕軍的後方軍需中轉樞紐的話,那麼,楚軍的樞紐,就是這座荊城。
試想一下,若是穎都忽然被攻破,對於前線百萬軍民意味著什麼,戰事還怎麼能打下去?
也因此,古往今來,雙方交戰時,對方的軍需糧道往往是重點打擊物件。
王植是西門碼頭的轉運官,荊城有三個碼頭,他負責其中之一。
每日,都會有大量的糧草以及各種軍需包括民夫和輔兵會從這裡過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