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第2/2頁)
[德國]馬庫斯·沃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導演,東德藝術學院院長。弗洛赫的父親是著名德國共產黨人,死於史達林的大清洗中。此後弗洛赫返回德國定居。1939年德蘇同盟破裂後,他參加了德國空軍,對蘇作戰。戰後他定居西柏林,成了一名建築商。喬治是美軍上尉,我猜測他也許與美國諜報機構有瓜葛。儘管3人信仰不同,經歷迥異,冷戰卻未能熄滅他們內心對童年友情的懷念。
1980年康尼著手準備拍這部電影時已身患癌症,並於1982年3月病故。現在只能由我完成弟弟未竟的事業。每天,我攜帶他的筆記和提綱來到辦公室,一面記下我的讀後感,一面四處查詢資料。我很快感到,這項工作比繼續幹諜報這一行更有意義。以前發展新的間諜或策劃諜報活動讓我興奮異常。如今只有埋頭在這本書裡時才有這種感覺。
(我在日記裡寫道)奇怪的是,康尼好像就活在我的眼前。大家好像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會接著康尼的劇本寫下去。他們對此充滿希望。對認識康尼的人來說,早日看到這本書乃是他們的一大心願。我平生第一次感到時間的緊迫。此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1983年初,我窺探到了華沙條約組織已病入膏盲的實情。隱藏在北約組織內的頭號間諜魯普設法搞到了一份北約分析東西方在全球範圍內力量對比的報告。該報告對蘇聯體制的種種弱點以及它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日益衰弱做了入木三分的分析。我心裡清楚,西方對社會主義陣營記憶體在的問題所做的分析相當準確。我同樣清楚地知道,那些&ldo;花崗巖腦袋&rdo;--對現實不滿的人送給我國年邁的領導人這一綽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改變現狀。形勢似乎無可救藥地一天天惡化下去。我情緒低落消沉,深感再幹下去意思不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