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2/2頁)
[德國]馬庫斯·沃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時候,人們還把葵花籽皮隨地吐在人行道上。馬車咕隆隆駛過街道。莫斯科其實還是一個&ldo;大村子&rdo;,一個土裡土氣的城市。我和弟弟開始上的是李卜克內西德語學校(這是一所為講德語的孩子開辦的學校,以領導1919年1月德國斯巴達同盟起義的社會黨人領袖的名字命名。起義失敗後不久,李卜克內西即在柏林遭暗殺),以後又轉到一所俄國高中。等我們長到13或14歲時,已經和當地孩子一樣,講一口帶有莫斯科口音的地道俄語了。我們有兩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喬治和維克多&iddot;費希爾。他們的父親是美國記者路易&iddot;費希爾。我的別名&ldo;米沙&rdo;就是他們給起的,一直延用至今。弟弟不甘落後,也按康尼的發音起了個俄國名字,叫&ldo;科利亞&rdo;。
在我印象中,30年代的莫斯科是個明暗交替的時代。城市變化日新月異。此時我已是一個很愛思考的少年,史達林在我眼裡再也不是什麼善良的魔法師了。然而,莫斯科周圍接二連三拔地而起的高層公寓樓群,街上川流不息的取代了馬車的黑色轎車確實讓人有種目不暇接之感,好像真的有誰魔杖一揮,把一個舊日的莫斯科變成了未來世界。美觀大方的地鐵站也投入了使用。車站的燈飾屬裝飾藝術派風格,深入地下的樓梯式電梯令人目眩。下午放學後,我們常去觀賞地鐵站穹隆的屋頂。它真像一座巨大的地下教堂。20年代的缺糧現象此時有所緩解。雖然蓋了許多新樓,父親的朋友們,主要是俄國知識分子階層裡的人,卻寧願留在彼此為鄰的舊家。每年5月1日都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這一天的新聞常常包括當時重大的事件,如切柳什金的探險隊征服了北極後大膽地從北冰洋的浮冰群中脫險。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傾注不亞於西方孩子對自己喜歡的足球隊或棒球隊的痴迷。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