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夫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同於其他世家勛貴的觀望局勢伺機而動,暄氏對外世卻是一直抱以且把冷眼看世態之姿,經過百年沉澱,暄家早已脫離了南烜本國的國力依託,自在番禺之地撐起一方天地。
暄氏一族,如果說自那時起便是琢磨難定,那還不如說自暄氏建炎熙山莊開始態度便一直晦暗不明。百年來,其從不曾攪入三國之間你來我往的權衡之術,始終以一派清冷傲態存於當時的亂世。
能在亂世之中苟全性命已非易事,更何況要保一大族地位巍然不動,要說這暄氏果真兩袖清風,沒在鼎立的局面中插上一足,莫說當時的三國之主存疑,便是隨便一個謀臣士子也定是不會相信。
奈何,不論如何猜疑,無論是誰打聽,派下了多少明裡暗裡的探子,卻絲毫打探不出暄氏一族的絲毫動作,彷彿還真正端的是一派高風亮節。
以暄氏當時的實力,若要助力任何一國,那麼三國的版圖只怕是不日便要重新劃分了,但是,到底要怎樣劃分,倒是還有待考量。
不過,暄氏縱然是底蘊雄厚,若要以一己之力抗衡一國,甚至是三國之力自是討不到什麼好處去,暄氏自身自是也相當清楚其中關係,所以近百年的時日,硬是不被牽連其中。
暄氏一族的勢力的確是一塊肥肉,不過,要動這塊肥肉,卻是不易,更何況暄氏本身也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暄氏若是獨獨立於這趟渾水之外,三國君主自是無暇顧及暄氏這一朵奇葩的存在。畢竟,無論是東陵,南烜,還是西周,都是以吞併其他兩國在這片土地之上重建一個新的統一政權為目標,一個暄氏還不足以叫三國君主頻頻側目,左右誰也不幫,說到底就是一個世家,也越不過天上去。
倘若暄氏稍稍涉及任何一國,那麼就要做好抗上其他兩國的準備,同樣的,暄氏偏幫的這一國,也要做好和其他兩國聯手對戰的局面,如果真到那一步,無論暄氏偏幫的是哪一國,便要做好成為棄子的打算。
同樣,三國沒有拿下暄氏的膽量,更是沒有除去的膽子,誰敢先動,那麼其餘兩國合縱討伐便是師出有名
這,便形成了一個比較詭異和平局面。
所以,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亂世,暄氏一族的存在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更甚,暄氏無意中便成了制衡三國的一塊魚骨,說是無意,但究竟如何,時過境遷,誰人知曉。
左右三國都沒有請動暄家的本事,也沒有吞下暄家的謀劃和實力。
也是當時的暄家主看的清楚,故而雖未立下&ldo;凡我暄氏後人世代不可為官&rdo;祖訓,但是後來的暄氏嫡系總脈一支的子孫,到底也是心照不宣的半步也不踏入仕途。
而暄景郅,就是打破這世代以來默契的第一人。
自古以來,真正的世家望族到骨子裡便是儘是些傲骨錚錚兩袖清風之姿,從不願為朝廷所驅使,他們總是有自己以冷眼旁觀的姿態立足於這世間,端的儘是世家的不屑和傲氣。
然,只有他們自己明白,除了世代相承的清高之外,更多的,實則更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法子;政局之事,詭譎變化,風雲難料,可一旦攝入,再想抽身,便是難上加難,可若真正做到什麼絲毫不染指,亦是不行,試問一個無有人脈與靠山的世家,會興榮多久?
故而,這其中的彎彎道道,便在一個&ldo;度&rdo;上面,這一點,暄氏,無疑是做的極其出彩。而到了暄景郅這一輩,暄家大公子的手段便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世家王族,自是極重嫡庶長幼之分,故暄氏歷任家主,皆系正統嫡親的暄氏一脈嫡長子世代沿襲。自大周皇權建立,這暄氏嫡親一脈,便長居落戶於京城,然,至暄景郅這一輩,卻似乎打破了暄家百年傳襲的規矩。
無論是當初的入仕官拜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