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1/2頁)
陳亞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了支援上甘嶺前線,為了讓上甘嶺各炮兵陣地有充足的炮彈,志司後勤部門規定除了專門的運輸隊之外,凡是去前線的幹部戰士,都必須承擔運送彈藥的任務。
八二迫擊炮一箱18公斤,參加運輸的官兵們一扛至少是兩箱,有人甚至扛三箱、四箱!有許多人被壓得腰肌勞損,脊椎骨變形,甚至大口大口地吐血。
不但是人累,牲口也累。許多騾馬累得一個個口吐白沫,走著走著就倒斃於途。有個騾馬連有八十多頭牲口,一個月內竟累倒斃了五十多頭!!!
隨著戰事越來越殘酷、激烈,勝利的訊息和英雄事跡源源不斷地從前線運輸員、傷病員的口中傳下來。為了將這些激動人心的事跡傳遞給每一個戰士,志願軍某部就成立了一個&ldo;火線出版社&rdo;,整個&ldo;出版社&rdo;僅由三人組成,每人都身兼採訪、編輯、刻印和發行的多重任務,他們晝夜不停地採訪、編輯、印發,有時候甚至手裡拿著油墨滾子就站著睡著了。經常來往於指揮所的幹部、偵察員、炊事員等,都是義務發行員。這些捷報、傳單雖然印刷水平並不精美,字跡也並不規範,但它卻源源不斷地傳送在上甘嶺的各個陣地、坑道中,給戰士們以無形的力量,鼓舞著戰士們奮勇作戰,打敗裝備精良的敵人。
在從古至今的歷次戰爭中,又有誰曾見過這種動人的場景呢?
上甘嶺,白的雪,紅的血……
上甘嶺,白的雪,紅的血……
第五節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01
更新時間2010-12-149:33:18字數:3170
第五節&ldo;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rdo;
每當飯菜餵完後,王清珍支撐身體的雙臂已是又酸又麻,腰也僵直了……
&ldo;因此,我當時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就是來自中國的義師呀!&rdo;
上甘嶺之戰的參戰部隊由最初的5000多人,急劇上升到10餘萬大軍!
戰士們明白,祖國人民在看著我們!我們一定要打敗敵人!絕不讓敵人覬覦鴨綠江,因為,鴨綠江後面就是我們的親人和祖國!!!
不僅12軍調往五聖山,而且很多原定送往其他方向的物資都臨時改變方向,運往五聖山前線。所有後方人員包括後勤分部首長,都參加了搬運工作。朝鮮政府也動員了許多朝鮮群眾,運輸人員絡繹不絕地往返於途。甚至連一些機關的女同志也加入了背炮彈的隊伍行列之中。
女同志為上甘嶺戰役所做出的貢獻遠不止此。王清珍,貴州威寧縣(今威寧彝族苗族自治縣)人,1936年5月生於漢口,祖籍北平(今北京)市。1950年11月,十五歲的王清珍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的&ldo;抗美援朝,保家衛國&rdo;的號召,報名參了軍,在45師醫院當護理員。不久,45師即離開貴州奔赴朝鮮前線。
王清珍所在的野戰醫院就在135團的主陣地五聖山後邊,附近的山上挖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坑道,日夜救治傷員。上甘嶺戰役打響後,在戰地醫院裡,擔架隊員們不停地把傷員運來,王清珍和戰友們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救護工作。王清珍負責三個坑道二十多個重傷員的護理,每天,她要為傷員們一個個地清洗、縫合、包紮傷口,打針換藥,餵藥、餵飯,還要背傷員到坑道外大小便,一天忙到晚,餓了就啃一點乾糧,困得不行了就伏在膝蓋上打個盹。
傷員曹中林被敵人的凝固汽油彈大面積燒傷,全身包紮,就只有兩個鼻孔和被燒得烏黑浮腫的嘴巴露在外面,找不到哪裡是嘴唇,口也無法張開。為了減輕傷員的痛